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節的意思、苦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節的解釋

《易·節》:“節,亨。苦節,不可貞。” 孔穎達 疏:“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意謂儉約過甚。後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為“苦節”。《漢書·蘇武傳》:“以 武 苦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 宋 陸遊 《漣漪亭賞梅》詩:“苦節雪中逢 漢 使,高标澤畔見 湘纍 。” 明 孫仁孺 《東郭記·殆不可複》:“想 於陵仲子 真清潔,處塵世甘心苦節。” 魯迅 《華蓋集·“碰壁”之後》:“就如 中國 曆來的大多數媳婦兒在苦節的婆婆腳下似的,都決定了暗淡的運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苦節"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苦"指艱辛困頓的狀态,"節"原為竹節,引申為氣節、操守。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周易·節卦》"苦節不可貞",指過分節制以緻生活困苦。《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堅守節操至艱苦境地",強調道德堅守與物質困頓的并存關系。

二、詞義演變

  1. 古代語境:多指士人堅守氣節,如《後漢書·獨行傳》載"(範冉)遭黨人禁锢,遂推鹿車,載妻子,捃拾自資,苦節終身"。
  2. 現代擴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補充其可形容"刻意追求簡樸生活",如佛教徒的苦行修煉。
  3. 辯證内涵:中國社科院《古代漢語文化詞典》指出該詞包含"道德崇高性與生活異常性"的雙重特質。

三、應用實例 常見于評價曆史人物(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或描寫文人風骨(鄭闆橋"咬定青山不放松"詩句)。當代多用于學術論著,如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研究》引用該詞分析儒家士大夫的精神操守。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修訂本;《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苦節”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漢語詞語,其含義隨語境演變,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1. 基本釋義

    • 原義:指“過度節制”或“節儉過甚”,帶有負面色彩。出自《周易·節卦》:“節,亨。苦節,不可貞。”孔穎達注釋稱,節制若過于嚴苛,會流于刻薄,難以持久。
    • 引申義:後世演變為褒義,表示“堅守節操,矢志不渝”,如《漢書·蘇武傳》中以“苦節”贊揚蘇武的氣節。
  2. 詞源與演變

    • 《周易》中“苦節”本指節制過度的行為,認為其可能導緻“兇險”(如卦象中“上六”爻的極端位置)。
    • 漢代以後,詞義逐漸轉向褒揚,強調在困境中堅持操守,如陸遊詩中用“苦節”形容梅花的高潔。
  3. 應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描述忠臣、隱士等堅守道德或氣節的行為,如蘇武牧羊、屈原投江等典故。
    • 現代:可引申為在艱苦環境中保持自律與節儉的品質,但需注意避免過度解讀為“自虐式克制”。
  4. 例句參考

    • 魯迅《華蓋集》中以“苦節”暗喻舊社會女性的壓抑命運。
    • 宋代謝枋得詩雲:“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亦契合“苦節”精神。

注意: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原義的批判性與引申義的褒揚性。

别人正在浏覽...

蒼惶蒼生塗炭參政豺狼之吻長檐車傳拓洞幽燭微斷殺斷治二苑法門風吹日曬覆瓿浮虛趕鞘貴慕杭絕換骨奪胎叫嘯驚悸進給量燼餘寄謝極詣絶韋君家菓楷書吏箜簧菎蔽蹥踡離草臨路六霙氋氃門蔭棉連明齊明廷判妻強豪蹊蹭讓勖僧廚生民塗炭升阻比申款師王試液思帝鄉四知金讨情鐵掃箒亭院通功易事威脅利誘僞作五精小參小河小軍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