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駑才 ”。平庸低劣之材。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貴遊子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新五代史·雜傳十三·朱守殷》:“ 王彥章 攻 德勝 , 守殷 無備,遂破南城, 莊宗 駡曰:‘駑才,果悮予事!’”《資治通鑒·唐昭宗天複元年》:“ 朱全忠 ……召諸将謂曰:‘ 王柯 駑材,恃 太原 自驕汰,吾今斷長蛇之腰,諸君為我以一繩縛之!’”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 範溫元 實 ﹞嘗為吾言:‘ 孫皓 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勸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武帝 悔之。及 陳後主 上 隋文帝 詩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登封書。”且一種降王,就中 後主 真駑才。’”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黑騾張 曰:‘是皆駑材者,焉能以與吾騾拟!’”
“驽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驽材”亦作“驽才”,指平庸低劣之材,多用于形容能力低下、不堪重用的人,含貶義。該詞由“驽”(本義為劣馬,引申為愚鈍)和“材”(資質)組合而成,強調資質或才能的平庸。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語境特點
多用于批評或自謙,常見于古代史書、家訓等嚴肅文本,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借喻諷刺能力不足者。
“驽材”不僅強調能力低下,更隱含對當事人因怠惰或缺乏曆練導緻平庸的批判。例如《顔氏家訓》通過貴族子弟的案例,警示後人需勤學以免淪為“驽材”。其貶義色彩較重,使用時需注意語境。
《驽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驽馬,也可以引申為指能力、才幹低下的人。
《驽材》的部首是馬字旁,共8畫。
《驽材》出自于《漢語大詞典》收錄的古代文獻,用以描寫現實世界中的驽馬以及比喻能力不足的人。
《驽材》的繁體字為「駑材」。
在古代漢字中,驽材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1. 這匹驽材的馬拉不動這輛車。
2. 他原本是個驽材,經過努力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工程師。
驽馬、材料、材質、驽劣。
無能、庸才、廢物、庸人。
才華橫溢、天才、能人、英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