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飛向天空。 唐 李邕 《日賦》:“乍出海而融朗,忽飛天而光大。” 唐 韋執中 《白雲無心賦》:“徒見其紆餘上漢,繚繞飛天。”
(2).“飛龍在天”的略稱。比喻王者得天下,有龍興之象。語出《易·乾》:“九五,飛龍在天。” 孔穎達 疏:“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 唐 黃滔 《周以龍興賦》:“一旦飛天,霹破 殷辛 之國。”
(3).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神。梵語稱神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故譯為飛天。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祁連山下》:“窟頂有蓮花。四角上,飛天翺翔。”
“飛天”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飛向天空的動作或狀态,如唐代李邕《日賦》中“忽飛天而光大”。這一含義多用于文學描述自然現象或物體升空場景。
宗教文化意象
在佛教藝術中特指空中飛舞的神靈,梵語稱“提婆”(Deva),因含“天”之意,漢譯為“飛天”。常見于敦煌壁畫等宗教藝術載體,表現為持樂器、散花的飄逸形象,象征極樂世界的自由境界。
引申象征意義
該詞從具體動作升華為文化符號,貫穿中國古代神話、宗教藝術到現代創新語境,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語義延展性。需注意,佛教相關釋義在權威典籍中出現頻率最高,而引申義多見于文學化表達。
飛天是一個成語,意為飛去天上,形容非常高傲、出類拔萃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某個人或事物具有超凡脫俗、出類拔萃的特質。
飛字的部首是飛,總共有四個筆畫。
天字的部首是一,總共有一筆畫。
飛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佛教的文化,主要是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中的一種裝飾,用來形容佛教文化的神奇和卓越。此外,飛天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
在繁體字中,“飛”字和“天”字的寫法是和簡體字相同的,沒有變化。
在古代,飛字的寫法相對複雜。它的上部分寫成“田”,下部分冠以一個“受”字旁,表示飛翔的意思。天字在古代的寫法比較簡單,和現在的寫法基本相同。
1. 他在音樂界的成就真是飛天了。
2. 這個發明讓科技進步飛天般的速度。
飛翔、飛躍、飛鳥、飛行、飛揚
高飛、鵬程、昂首
沉寂、低迷、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