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ngerprint]∶指尖印紋
(2) [an impression of the hand]∶特指在憑據上按的指紋
沒有圖章,按個手印吧!
(1).手的痕迹。
(2).契券、供詞及其他文書上所按的指紋。《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今朝隨你寫休書,搬去粧奩莫要怨。手印縫中七個字:永不相逢不見面。”《老殘遊記》第十九回:“你想,鄉下挑水的幾時見過兩隻大元寶呢,自然歡歡喜喜的打了手印。”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我過去接來一看,是一張發黃的賣身文契,被賣的人二十一歲,叫 蔣月珍 ,共賣大洋十五元整,下面是一個已發褐色的血手印。”
(3).佛教語。密宗修持以“三密相應”為主,“手印”謂配合所修的本尊而作出的各種手形。《陀羅尼集經》卷二:“誦呪有身印等種種印法,若作手印誦諸呪法,易得成驗。”
(4).手工印刷。 魯迅 《書信集·緻金肇野》:“木刻用原版,隻能作者自己手印,倘用機器,是不行的。”
“手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紋或手掌痕迹
指手指或手掌在物體上留下的印記,常見于身份識别或痕迹鑒定。例如在文件上按指紋代替印章。
法律文書中的确認方式
特指在契約、供詞等文件上按壓指紋作為确認或負責的憑證。例如《老殘遊記》中提到“打了手印”作為籤約證明。
在佛教密宗修行中,手印(梵語:Mudra)是配合本尊修持的手勢,屬于“三密”(身密、語密、意密)中的“身密”。不同手印象征佛菩薩的願力,修行者結印以與佛力相應。
場景類型 | 例子 | 來源 |
---|---|---|
法律文書 | 契據、供狀按指紋确認 | |
宗教儀式 | 密宗修行者結“大日如來印” | |
日常替代簽名 | “沒有圖章,按個手印吧!” |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手印的具體手勢或法律效力的曆史演變,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專業詞典。
《手印》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人留下的指紋或手指所形成的印記。它是由漢字組成,具有一定的詞義和表達功能。
《手印》這個詞由部首“手”組成,表示與手有關;它的筆畫數為7畫,依次書寫為“扌”、“十”、“幹”。
《手印》一詞源于古代漢字書寫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常用于表示指紋鑒定、罪案偵查和身份識别等領域。
《手印》的繁體字是「手印」,與簡體字形式相似,隻是筆畫有所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關于《手印》的古代寫法,目前并沒有确切的記錄或證據,因此無法準确說明其古體漢字寫法。
1. 他通過比對手印找到了犯罪嫌疑人。
2. 這個案件的突破口就在被害人留下的手印上。
3. 鑒定科的人員正在提取現場的手印樣本。
1. 手指紋:指手掌或手背的細紋,可以識别個體身份。
2. 指模:用于識别個人身份或進行授權的手印。
3. 指紋識别:以指紋為特征進行身份驗證的技術。
1. 手迹:指手指在紙上或其他物體上的痕迹。
2. 指印:指手指或手掌在物體上留下的印記。
不適用于《手印》這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