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以來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燒尾》:“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説者謂虎變為人,惟尾不化,須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體氣既合,方為焚之,故雲燒尾。一雲新羊入羣,乃為諸羊所觸,不相親附,火燒其尾則定…… 中宗 時,兵部尚書 韋嗣立 新入三品,戶部侍郎 趙彥昭 假金紫,吏部侍郎 崔湜 復舊官,上命燒尾,令於 興慶池 設食。”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燒尾宴》:“士人初登第,必展歡宴,謂之燒尾……又説:魚躍龍門,化龍時,必須雷電為燒其尾乃化。” 清 朱彜尊 《飲毛檢讨寓齋》詩之一:“城隅燒尾宴曾同,六載同來就菊叢。”
(2). 唐 時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獻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新唐書·蘇瓌傳》:“時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
(3).喻顯達。 唐 許渾 《晚登龍門驿樓》詩:“風雲有路皆燒尾,波浪無程盡曝腮。” 唐 羅隱 《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想望魚燒尾,咨嗟鼠囓腸。” 清 錢謙益 《次劉漁仲留别韻》:“黃卷秋燈燒尾客,緑窻朝日畫眉人。”
“燒尾”是唐代出現的文化概念,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士子登科或官員升遷時舉辦的慶賀宴會,盛行于唐代。其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
唐代大臣初次拜官或升遷時,需向皇帝進獻食物,稱為“燒尾”。例如《新唐書》記載,韋嗣立、趙彥昭等官員升遷時均行此禮。
引申為身份顯赫的象征,如唐詩“風雲有路皆燒尾”即用此意。
注:現代偶見“事情接近尾聲”的引申義(如查字典釋義),但屬于非主流用法。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文獻記載與文化典故,主要參考來源為《封氏聞見記》《新唐書》及百科釋義。
《燒尾》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在結尾階段時,由于某種原因而出現問題或失敗。
《燒尾》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尾”,它的總筆畫數是9。
《燒尾》的源于古代戰争中一種作戰計策。當時,在戰鬥結束前的階段,将敵人趕出戰場的部分會被戰勝一方的士兵進一步追擊,直至消滅全部敵軍。這個階段被比喻成“燒尾”,意味着将敵人的餘孽徹底消滅。
《燒尾》的繁體寫法是「燒尾」。
古時候,《燒尾》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缺乏具體記錄,确切的古代寫法難以确定。
1. 在比賽的最後一刻,他的失誤導緻了整場比賽的失敗,他真是燒尾了。
2. 這個項目本來進展順利,但在最後階段由于人員變動出現了問題,結果變成了一場燒尾。
燒尾可能組成其他成語,例如:燒尾救火、燒尾追擊等。
《失敗告終》、《毀于末路》都可以作為《燒尾》的近義詞。
《成功收尾》、《尾大不掉》是《燒尾》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