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燒尾的意思、燒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燒尾的解釋

(1). 唐 以來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燒尾》:“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説者謂虎變為人,惟尾不化,須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體氣既合,方為焚之,故雲燒尾。一雲新羊入羣,乃為諸羊所觸,不相親附,火燒其尾則定…… 中宗 時,兵部尚書 韋嗣立 新入三品,戶部侍郎 趙彥昭 假金紫,吏部侍郎 崔湜 復舊官,上命燒尾,令於 興慶池 設食。”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燒尾宴》:“士人初登第,必展歡宴,謂之燒尾……又説:魚躍龍門,化龍時,必須雷電為燒其尾乃化。” 清 朱彜尊 《飲毛檢讨寓齋》詩之一:“城隅燒尾宴曾同,六載同來就菊叢。”

(2). 唐 時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獻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新唐書·蘇瓌傳》:“時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

(3).喻顯達。 唐 許渾 《晚登龍門驿樓》詩:“風雲有路皆燒尾,波浪無程盡曝腮。” 唐 羅隱 《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想望魚燒尾,咨嗟鼠囓腸。” 清 錢謙益 《次劉漁仲留别韻》:“黃卷秋燈燒尾客,緑窻朝日畫眉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燒尾"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三類:

一、科舉及第的慶賀儀式 唐代科舉制度中,士子登科或官員升遷時需舉辦"燒尾宴"。《唐代文化史研究》記載,這一習俗源于"新羊入群"的典故,寓意脫胎換骨,如新進士通過宴會象征擺脫舊身份。唐中宗時期,韋巨源官拜尚書令,曾向皇帝進獻燒尾食單,其菜式多達58種。

二、魚躍龍門的生物現象 《太平廣記》引《三秦記》載:"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争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此處"燒尾"特指鯉魚通過天火考驗完成化龍的蛻變過程。

三、仕途晉升的象征禮儀 《新唐書·蘇瑰傳》記載景龍三年官場慣例:"大臣初拜官,例獻食天子,名曰燒尾。"這種宮廷禮儀在唐中宗時期達到鼎盛,後因蘇瑰谏言"宰相燮和陰陽,代天治物。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衛兵至三日不食,臣誠不稱職,不敢燒尾"而逐漸式微。

現代漢語中,"燒尾"衍生出"擺脫困境、慶賀成功"的比喻義,《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特别注明其蘊含的"質變"哲學意味。在文學創作中,這個詞彙常被用來表現人物命運轉折的關鍵節點,如錢鐘書《圍城》中即以"燒尾"暗喻主人公的身份轉變。

網絡擴展解釋

“燒尾”是唐代出現的文化概念,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慶賀宴席

指士子登科或官員升遷時舉辦的慶賀宴會,盛行于唐代。其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

  1. 虎變說:傳說虎變為人時尾巴未化,需燒掉尾巴才能成人,比喻身份蛻變後的必要儀式。
  2. 新羊入群說:新羊入群被其他羊抵觸,燒其尾可安定群體,暗喻新人融入官場需通過儀式。
  3. 鯉魚躍龍門說:傳說鯉魚躍過龍門時需天火燒尾才能化龍,象征士人通過科舉實現階層跨越。

二、官員獻食禮儀

唐代大臣初次拜官或升遷時,需向皇帝進獻食物,稱為“燒尾”。例如《新唐書》記載,韋嗣立、趙彥昭等官員升遷時均行此禮。

三、比喻顯達

引申為身份顯赫的象征,如唐詩“風雲有路皆燒尾”即用此意。


注:現代偶見“事情接近尾聲”的引申義(如查字典釋義),但屬于非主流用法。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文獻記載與文化典故,主要參考來源為《封氏聞見記》《新唐書》及百科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說背理鄙異不語先生財紳顫兒哆嗦誠心正意慈壼賜邑待祿當意道籙凡僚販徒副官釜魚甑塵隔聲诃短黑龊龊呼王監學驚錯警誡搢曶勁鸷集曲機中錦字鞠裳濫脅冷飛白落伍偻偻馬齒菜馬酪梅梅梅暑彌綸摸黑兒鬧洋洋訖工擒縱機構全程羣輩山畲社會角色聖諱秫米屬遊私贶酸丁酸俗湯豬騰的襪統塕然無裨無名之師伍弄箫孔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