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pkin;table napkin] 用餐時用來遮擋前胸和膝部的方塊布
用餐時放在膝上或胸前的布巾(多用于西餐)。
餐巾(cān jīn)指進餐時用于擦拭口唇、手指或鋪墊在膝上以防食物弄髒衣物的方形布巾。其核心特征與用法如下:
功能定位
專用于餐飲過程中保持清潔的織物,常見于正式餐桌禮儀中。材質多為棉、麻或紙質,現代亦有無紡布材質。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2頁。
使用場景
常見于餐廳、宴會等場合,可折疊放置于餐具旁或插入酒杯展示。部分高檔餐巾會繡有花紋或标識以提升用餐儀式感。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678頁。
餐巾在中國古代稱為“食單”或“拭盤巾”,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後隨西餐禮儀傳入而普及。其發展反映了飲食文化的精細化與衛生觀念演進。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餐巾”詞條。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餐巾需區别于普通手帕,強調其專屬性:“餐巾不可替代手帕使用,亦不宜用于擦拭餐具以外的物品。”
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第109頁。
權威參考文獻(無有效公開電子版鍊接時标注紙質來源)
關于“餐巾”的詳細解釋如下:
餐巾(拼音:cān jīn)是用于用餐時遮擋衣物或擦拭口手的布巾或紙巾,常見于西餐場景。其核心功能是保持用餐者衣物清潔,并作為餐桌禮儀的一部分。
據記載,餐巾起源于15-16世紀的英國。當時男性普遍蓄須,且餐具尚未普及,手抓食物易弄髒胡須,人們便用衣襟擦拭。後來家庭主婦将布巾挂在男性頸部,逐漸演變為餐巾。倫敦一名裁縫将其改良為小塊方巾,使用更便捷。
正确使用餐巾是餐桌禮儀的重要部分,例如:
在中文語境中,“餐巾”偶爾被引申為“解決困境的途徑”,但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文學比喻。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國語辭典》或搜狗百科相關詞條。
閟匿才女裁皮僝陋成文法沉潛剛克赤箭遲任愁倚闌令出分大街甸人督攝二帝蕃樂否桑父事伏息幹涉灌溢故都果酸汗腺號訴合獻紅狼黃嬌醬酻兼羅酒租坎廪課耕匡翊酷寒苦克亮兒兩性花連氣靈阿留精露鶴邏送模鑄木李親用取此戎馬生郊柔黃三十二相删存束如牛腰述修四梵天思渴提按偷用頹鬧托天危慄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