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istration (good,bad) of officials] 舊時指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治績
澄清吏治
官吏的作風和治績。《史記·酷吏列傳序》:“ 漢 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樸,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 唐 張籍 《祭退之》詩:“學無不該貫,吏治得其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八回:“我便和他談些官場事情,問些 蘇州 吏治。” 歐陽山 《三家巷》四:“當下有人主張刷新吏治,有人主張改選國會。”
“吏治”是中國古代政治術語,指地方官吏的治理能力、行政作風及政績成效,核心在于官員的選拔、管理與監督制度。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吏治”一詞由“吏”(官員)與“治”(治理)構成,強調官吏在施政過程中的行為規範與治理效果。根據、等權威資料,其傳統含義主要指地方官員的行政作風和治理成績,如《史記》提到“吏治烝烝,不至於姦”,即官員治理得當則社會安定。
現代語境中,“吏治”可引申為行政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涵蓋官員廉潔性、行政效能及責任意識()。盡管傳統定義聚焦地方官吏,但其核心理念——通過規範官員行為實現良政——仍具現實意義。
古代文獻如《管子·明法》強調“吏者,民之所懸命也”,凸顯官吏對百姓命運的影響;《史記·酷吏列傳》則通過案例反映吏治嚴苛的後果,進一步說明其重要性、。
“吏治”既是古代政治實踐的核心議題,也是現代行政管理的借鑒對象,其核心始終圍繞官員的治理能力與道德操守。
吏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吏”和“治”兩個字組成。
“吏”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為6;而“治”字的部首是水,總筆畫為8。
“吏治”一詞來源于《爾雅·釋志》。“吏”原指古代官吏,即執行政府職能的人員。“治”原指統治、管理。合在一起,形成了“吏治”,指的是官吏的執政方式、政務處理、行政管理等。
“吏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吏治」。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形态會有一些變化,包括筆畫的書寫順序和結構等。然而,在古時候,整體上“吏治”的寫法與現代沒有明顯差異。
1. 善于吏治,能夠高效處理政務的官員往往受到贊譽。
2. 不合理的吏治方式會導緻官員腐敗和政府不作為。
1. 吏部:古代官署名,負責選舉和管理官吏。
2. 治國:指統治國家,負責國家的治理和管理。
近義詞包括官治、官治家。
反義詞可以是亂治、官倒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