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拙劣。 章炳麟 《官制索隱》:“吾曩者嘗言之,以為祖宗手澤,雖至儜拙,其後昆猶寳貴之。”
“儜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íng zhuō,意為拙劣,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作品的低劣、不精巧。以下是具體解析:
單字拆解
常見用法
《官制索隱》引用:
章炳麟用此詞描述對舊制度的批評,認為某些傳統制度雖顯拙劣,但後人因情感因素仍視若珍寶(、2、4均提及)。
詞典定義:
《漢典》等工具書明确解釋為“拙劣”,屬于較權威的釋義。
該詞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著作。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優先選用“拙劣”“粗劣”等更通用的詞語。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章炳麟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儜拙》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行動笨拙、不靈活,不夠敏捷或者不夠靈巧。
《儜拙》由兩個部首組成:兒(兒子部)和手(手部)。
它總共有17個筆畫。
《儜拙》最早出現在《玉篇》一書中,是由唐代文字學家顧炎武所編撰。
《儜拙》的繁體字為「㧜拙」。
在古代,「㧜」字的寫法可能有些變化,比如在篆字中這個字的形狀比現在的更加扁平。
1. 他在跳舞時非常儜拙,一點也不優雅。
2. 因為她手指太儜拙,所以學習鋼琴一直進展緩慢。
3. 他儜拙地拿起筆,抓了好幾次才能握住。
組詞:儜人(儜拙的人)、儜手(儜拙的手)、儜腳(儜拙的腳)。
近義詞:笨拙、拙劣、呆闆。
反義詞:熟練、靈巧、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