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民水火的意思、救民水火的詳細解釋
救民水火的解釋
把人民從深重的災難中拯救出來。語出《孟子·滕文公下》:“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花月痕》第四七回:“ 稷如 此來,是要救民水火,不想無民可救,隻有賊可殺呢。”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張獻忠 ﹞對軍紀要求甚嚴,時時不忘‘救民水火’。”
詞語分解
- 救的解釋 救 ù 給予幫助使脫離危險或解脫困難:救濟。救命。救護。救國。救難(刵 )。救災。救藥。救正(補救匡正)。救死扶傷。救困扶危。 終止:濯以救熱。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水火的解釋 指大小便詳細解釋.水與火。《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東觀漢記·鄭衆傳》:“單于大怒,圍守閉之不與水火,欲脅服衆。”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積薪》:“寓宿于山中
網絡擴展解釋
“救民水火”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将百姓從深重的災難中拯救出來。“水火”比喻極端的困苦或災難,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救民于水火之中”。
- 近義詞:救世濟民、解民倒懸。
- 反義詞:燒殺搶掠、禍國殃民。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下》兩篇,原文分别為“拯己于水火之中”和“救民于水火之中”。不同文獻引用時可能側重不同篇章,但核心思想一緻。
- 後世引用:如清代小說《花月痕》中“救民水火,隻有賊可殺”,體現了成語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政府救災行動可謂救民水火”。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對民衆疾苦的關切與行動。
- 變體形式:亦作“救民于水火”,兩者含義相同,後者更突出“從……中拯救”的語境。
4.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體現:成語反映了儒家“仁政愛民”的理念,與孟子主張的“民為貴”一脈相承。
- 曆史應用:常用于贊譽統治者或英雄人物解除民衆苦難的行為,如古代赈災、平叛等場景。
5.現代意義
- 適用範圍擴展:如今不僅指物理災難(如洪水、火災),也可比喻經濟危機、社會不公等抽象困境中的救助行為。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孟子》相關篇章及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救民水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救助人民遇到的危難。它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首“扌”、水部首“氵”和火部首“灬”。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救民水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火災和水災頻繁的年代,當時人們常常需要互相幫助來渡過難關。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和一些細節上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漢”,它的水部首是一個立體的“三”字旁,表示水的形狀。火部首則是“⺣”,表示火焰的形狀。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救民水火這個成語。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在地震中,勇敢的消防員不顧個人安危,沖進了大樓,救民水火。
2. 這個慈善機構每年都會組織救助活動,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救民水火的幫助。
與救民水火相關的組詞可以有救人、水災、火災等。
近義詞是救人于危脅,反義詞則沒有一個明确的對立詞。
以上就是關于救民水火的一些簡要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