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頽鬟的意思、頽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頽鬟的解釋

謂女子的髻鬟斜堕在一旁。 清 龔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歸來料理書燈紅,茶煙欲散頽鬟濃。”參見“ 倭3堕髻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頽鬟”一詞由“頽”(同“頹”)和“鬟”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女子的發髻形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頽鬟”指女子梳挽的發髻松散或斜垂于一側的形态,帶有慵懶、隨意的美感。該詞出自清代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中的詩句“茶煙欲散頽鬟濃”,通過發髻的松散狀态暗喻人物心境或場景氛圍。

  2. 構詞解析

    • 頽(tuí):本義為崩塌、下垂,此處引申為“傾斜、松散”之意。
    • 鬟(huán):指古代婦女盤繞成環形的發髻,常見于詩詞中,如“雲鬟”“雙鬟”等。字形從“髟”(與毛發相關)和“睘”(表聲兼表環形),強調發髻的環狀結構。
  3. 文化意象
    該詞多用于文學描寫,通過發髻的形态傳遞人物情感或場景意境。例如,松散的發髻可暗示閑適、愁思或未加修飾的自然美,與“倭堕髻”(一種偏垂一側的發式)有相似表現手法。

  4. 相關擴展

    • 同類型詞彙:如“風鬟雨鬓”(形容女子發髻散亂)、“綠雲擾擾”(比喻濃密烏黑的頭發)等,均通過發式增強文學畫面感。
    • 婢女代稱:“鬟”亦可指代年輕婢女,如“丫鬟”,但此義與“頽鬟”無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頽鬟”是一個兼具形态描寫與情感表達的文學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說文解字》對“鬟”的釋義或古典詩詞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頽鬟的意思

頽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頭發散亂、毫無秩序的樣子。形容一個人頭發亂糟糟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頽鬟的部首是髟(髟字部),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頽鬟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出現在明代的小說《*********》中。在《*********》中有一位女性角色叫做薛寶钗,有一次她的鬟發散亂,因此形容她的發型被稱為頽鬟。

繁體字為頹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作頹髮、頹鬟。

例句

她的頽鬟顯露着她日夜操勞的痕迹。

玩水後,她的頽鬟濕漉漉地貼在了臉上。

組詞

發髻、盤鬟、秀發、烏雲般的頭發

近義詞

蓬亂、淩亂、不整潔

反義詞

整齊、梳理、收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