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per limits for speech or action;sense of propriety] 指說話或做事的適當标準或限度
沒分寸
不講分寸
(1).一分一寸。比喻微小。《戰國策·齊策三》:“ 孟嘗君 重非諸侯也,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我無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毀之以為之也。” 唐 韓愈 《孔君墓志銘》:“凡在幕府,唯公無分寸私。” 明 方孝孺 《答鄭仲辯書》二:“僕守一官,無分寸補世教,近髮有白者而已。”
(2).短暫的時間。《北史·高允傳》:“ 允 聞之,謂著作郎 宗欽 曰:‘ 閔湛 所營,分寸之間,恐為 崔 門萬世之禍,吾徒無類矣。’未幾而難作。” ********* 《青春》:“其他風騷雅士,或秉燭夜遊;勤事勞人,或重惜分寸。”
(3).說話或做事應掌握的尺度,界限。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橫死眼,不識好人,招禍口,不知分寸。”《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你我向來相憐相愛,相敬如賓,就説閨房之中甚於畫眉,也要有個分寸。” 草明 《乘風破浪》第四章:“他似乎怕傷她的心,很注意講話的分寸。”
分寸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抽象名詞,指說話、做事時對尺度、限度的恰當把握,強調既不過分也無不足的平衡狀态。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言語或行為的適當限度或标準。例如:“說話要有分寸”“做事失了分寸”。該義項源于古代度量衡單位“分”與“寸”的組合,引申為對事物輕重緩急的精确衡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說話或做事的適當限度”。
“分寸”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而待将軍。所以遣将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将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其中“秋毫”與“分寸”均喻指極微小的度量,後逐漸抽象化為行為準則。《漢語大詞典》指出其由具體度量單位演變為抽象概念的過程。
指符合社會規範或道德标準的言行尺度,如《論語·學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體現的節制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與道家“守中”思想均強調“分寸”的哲學意義,即避免“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在人際交往、職場溝通等領域,“分寸感”被視為情商的核心要素。例如:
權威參考文獻
(注:為符合原則,引用來源均為權威辭書出版社,具體網頁鍊接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官網、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的相關書目頁面)
關于“分寸”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分寸”指在言語或行為中把握適當的限度,既不過分也不欠缺,體現人際交往的智慧與修養。其核心在于對事物輕重緩急的準确判斷,例如“開玩笑不知分寸”即指言行失當。
二、詞源與演變
三、使用場景與示例
四、相關注意事項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或現代實例,中的文學作品及權威詞典釋義。
按兵不舉半夏鞭稍炳輝比重禅悟單絲不成線大宛馬電價方朔桃豐額鳳友鸾交腹背受敵貴降鴻典化鶴狐冰簡筆濺裙焦害譏揣解字濟惠驚蓬瘠亡絶技刻工來格撂交烈鑽理會麗室禮事腼顔密擠擠缪篆男尊女卑辇緻排頓排拂派式旁屬平側謙幼氣哺哺瑞光畲耕試種疏稾熟路童孺頭秃頽瘁鼍鳴鼈應挽士瀢瀢惟肖惟妙誣争祥缟先自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