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志的意思、禮志的詳細解釋
禮志的解釋
(1).言禮之書。《國語·晉語四》:“禮志有之,曰:‘将有請於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欲人之從己也,必先從人。’”
(2).指史書中記載有關禮儀制度的篇章。
詞語分解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專業解析
禮志是漢語中的複合詞,需從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
禮(禮)
- 本義: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與規範,後延伸為社會交往的儀節、道德準則。《說文解字》釋為“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
- 引申義:
- 社會等級制度下的行為規範(如《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 表示敬意的禮節或禮物(如《禮記·曲禮》:“禮尚往來”)。
-
志
- 本義:心意所向,記錄思想。《說文解字》稱“志,意也”,指心之所念。
- 引申義:
- 記載事物的文獻(如《周禮》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掌天下之地志”);
- 志向、抱負(如《論語·述而》:“志于道”)。
二、合成詞“禮志”的涵義
“禮志”屬文言合成詞,需結合典籍用例理解:
- 禮儀制度的記載
指古代文獻中系統記錄禮儀規範的部分。如《周禮·春官》設“大宗伯”一職掌禮制,後世史書《禮志》專章記載典禮儀軌(如《漢書·禮樂志》)。
- 行禮的意志與态度
強調踐行禮儀時内心的誠敬,如朱熹《儀禮經傳通解》言“禮以敬為本,志以誠為先”,指行禮需心懷虔敬。
三、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禮志”較少獨立使用,多見于:
- 研究古代禮制的學術領域(如“《宋史·禮志》研究”);
- 文化傳承語境中強調“禮”的精神内核(如“禮志于心,行之于外”)。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中華書局。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周禮正義》(孫诒讓著),中華書局。
- 《朱子全書·儀禮經傳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禮志”一詞的含義可從不同角度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一、作為人名的寓意
- “禮”的象征
指禮儀、禮節,源自古代祭祀文化,後延伸為社會行為規範與尊敬他人的态度。
- “志”的象征
表示志向、意志,強調個人的目标與決心。
- 整體寓意
名字結合了“禮”的修養與“志”的追求,寓意胸襟開闊、意志堅定,常用于寄托對品德與成就的期許。
二、作為曆史文獻中的專有名詞
- 指代“言禮之書”
如《國語·晉語四》中提到的“禮志”,是記載禮儀規範的典籍。
- 史書中的禮儀篇章
例如《晉書·禮志》《宋書·禮志》,專門記錄古代禮儀制度,是研究禮制的重要文獻。
三、作為成語的引申含義
在《查字典》等資料中,“禮志”被解釋為“禮儀與志向的結合”,強調既需遵守社會規範,又應樹立遠大目标,常用于教育場景。
該詞既可作人名,也可指代典籍或禮儀制度,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若需進一步考證史書中的“禮志”,可參考《晉書》《宋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仁敖廪頒示本體播出剝床不題不修參天兩地拆字詩唱白乘騎承上啟下樗村此間大篆曡嶂東岱耳喑痱癗汾沄官祿烘箱宦官會宴回移扈衞進請酒暈酒中趣郡屬苦瓠涖官林樊琳琅滿目俚野録符腦兒酒鬧劇甯止旁縣捧頭鼠竄篇頁平地木親廟筇杖人間地獄肉骨三魂七魄騷愁沈擱釋念受制疏禁碎裂速效跳踯銅拔完捐猥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