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沉閣 ”。亦作“沉擱”。亦作“沉閣”。猶擱置;耽擱。 明 劉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叙略節》:“至四月十四日覆奏有詞,旨下,乃不與有詞二十四人數内,豈另俟機會耶,抑有所阻礙而沉擱耶?”《明史·汪若霖傳》:“又有上言之而中變者:稅務歸有司,權璫猶侵奪;起廢有明詔,啟事猶沉閣是也。”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庶政·申饬鋪遞》:“每公文送到,沉擱層累,積日淹期。” 清 恽敬 《與李汀州》:“ 伊揚州 二次書來,止達後書,其前書不知沉閣何所,祈一訊之。”
“沈擱”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ěn gē,其核心含義是擱置、耽擱,多用于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用法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表示事物被拖延或未及時處理。例如:
異體寫法
根據不同文獻記載,“沈擱”存在多種異體形式,包括“沉擱”“沈閣”“沉閣”等,均為同義詞。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典籍。
沈擱(shěn gé)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其中,“沈”是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水部,上部分“冖”和下部分“幾”,總共有7畫;而“擱”則是由手部“扌”和個人部“咼”組成,總共有13畫。
沈擱這個詞最早出自于中國古代文學家晏殊的《玉樓春·留别杜牧》一首詞中的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其中的“沈擱”用來形容人生在世不如意、彷徨無助的境地。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詞彙,并且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在繁體字中,沈擱分别對應着「沈擱」這兩個字。繁體字中的「沈」字的意思與簡體字相同,“擱”字則由手部“扌”和各人部“獦”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擱”字在古代寫作“摂”,其中的手部“扌”也有所變化,更像是人手在擺動。
1. 他在事業上失敗後,感到一片沈擱。
2. 生活的壓力讓他心中感到了沈擱。
3. 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社會,很容易讓人産生沈擱的感覺。
1. 沈重:形容事物的重量或負擔很大。
2. 沉悶:形容氣氛或心情壓抑,不活躍。
3. 抉擇:在不同的選擇之間做出決定。
1. 迷茫:形容思想或感情處于困惑或不明朗的狀态。
2. 困惑:在思維或決策過程中感到困難或無法解決的狀态。
3. 迷失:失去方向或目标,不知所措。
1. 放松:解除壓力,心情輕松愉快。
2. 舒暢:形容内心愉悅,沒有困擾。
3. 暢達:形容順利、無障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