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心于實行仁道。《論語·裡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後漢書·張衡傳》:“吾子性德體道,篤信安仁。” 宋 範仲淹 《與韓魏公書》:“惟安仁樂道,無所陳請,此為高也。”
“安仁”是一個漢語詞語,源自儒家思想,其含義及擴展解釋如下:
安仁指“安心于踐行仁道”,強調内心對仁德的自然認同與實踐,而非外在功利驅使。這一概念在《論語·裡仁》中有明确表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真正有仁德的人以仁為内在追求,智者則因仁的益處而行仁。
“安仁”不僅是一個道德術語,更代表了一種内化于心的精神境界,強調從本心出發踐行仁德,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儒家經典文獻。
安仁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分,分别是“安”和“仁”。
“安”字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6;“仁”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4。
“安仁”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意義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表示對他人友善、和善的心态。
“安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安仁」。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安仁”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相對穩定,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對每位客人都表現出了安仁的态度。
2. 安仁之心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礎。
與“安仁”相關的組詞有:安心、安和、仁愛、仁義等。
與“安仁”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和善、友善、寬厚等。
與“安仁”意義相反的詞語有:冷漠、惡意、殘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