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緌緌的意思、緌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緌緌的解釋

物下垂貌。 唐 杜牧 《杜秋娘詩》:“燕禖得皇子,壯髮緑緌緌。” 宋 歐陽修 《雪》詩:“朝寒稜稜風莫犯,暮雪緌緌止還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緌緌”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緌緌”是一個形容詞性疊詞,由單字“緌”重疊使用而來,主要用以描繪事物輕柔下垂、隨風飄動的狀态。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本義溯源(冠帶下垂): “緌”的本義指古代冠帶(帽帶)末端的下垂部分。《說文解字·糸部》解釋:“緌,系冠纓也。”段玉裁注:“纓而垂餘為緌。” 這奠定了“緌”字的核心意象——懸垂、搖曳。當重疊為“緌緌”時,更加強調了這種下垂物的綿長、連續、輕柔飄拂的動态感。

  2. 引申描繪(自然物态): 基于本義的動态下垂意象,“緌緌”常用于生動地描寫自然界中細長、柔軟之物隨風飄蕩、起伏連綿的景象。最常見的對象包括:

    • 柳條/柳枝: 這是“緌緌”最典型的應用場景。如形容春天柳條細長柔韌,隨風輕輕搖擺,仿佛冠帶下垂飄動的樣子。唐代詩人杜牧《柳長句》中“綠楊風動舞腰緌”之句(雖未直接用“緌緌”,但“緌”字已點明其态),即可用“緌緌”來形容其姿态。
    • 其他草木枝條或絲狀物: 如柔弱的草莖、藤蔓、流蘇、絲帶等,隻要呈現細長下垂、隨風搖曳的狀态,均可用“緌緌”形容。
  3. 文學意境(柔美悠長): 在文學作品中,“緌緌”不僅描繪形态,更常帶有一種柔美、悠長、閑適甚至略帶愁緒的意境。其疊音形式增強了韻律感和畫面感,使所描繪的景象更具綿延不絕、輕柔舒緩的韻味。

“緌緌”的核心含義是形容細長、柔軟之物(尤指柳條)輕柔下垂、隨風飄蕩、連綿起伏的樣子。它源于古代冠帶下垂的意象,後廣泛應用于描繪自然物态,尤其在古典詩詞中用以營造柔美悠長的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

  1. 《說文解字》及其注解(段玉裁注): 對“緌”字本義的權威解釋。可參考中華書局版或相關線上數據庫(如漢典網 zdic.net 對《說文》的引述)。
  2. 古典詩詞用例(如杜牧《柳長句》): 體現“緌”字在描繪柳姿中的應用,為理解“緌緌”的引申義提供文學語境。可查閱《全唐詩》或相關詩詞鑒賞網站(如古詩文網 gushiwen.cn)。
  3. 《漢語大詞典》或《現代漢語詞典》: 對“緌”及“緌緌”詞條的釋義和用法說明。商務印書館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緌緌”一詞在虞世南的《蟬》詩中實際寫作“垂緌”,指蟬首的觸須。具體解析如下:

  1. 本義
    “緌”原指古代冠冕或旗杆頂端的下垂纓帶,如《禮記》中“冠緌纓”即描述這種裝飾物。這一意象常被用來象征顯貴身份,因古代“冠纓”多代指仕宦階層。

  2. 詩中的喻義
    詩中“垂緌飲清露”一句,表面描寫蟬垂下觸須、飲用露水的自然形态,實則暗含雙重象征:

    • 形态類比:将蟬的觸須比作冠纓,呼應“飲清露”的高潔習性,形成“貴”與“清”的統一。
    • 人格映射:通過“緌”暗示作者(或理想中的人物)的顯赫地位,但強調其不依賴外物(如秋風),僅憑自身品格(如蟬居高處)實現聲名遠播。
  3. 文學手法
    此處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緌”為切入點,既寫蟬的形貌,又為後文“居高聲自遠”的哲理鋪墊,體現唐代詠物詩托物言志的典型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

阿唯鮑參軍杯中醁膘情不拘細行超編菙氏從官都邑蜂猜蝶觑豐懋奉粟風雲變幻剛果河幹旄告賽嘎吱還任花利還珠守禍幾火前茶胡說八道家客嬌妬交刃蕉衫解化鏡監爛潰老饞連注陵雨留用沒天良偏辟蒲籃鉛部钤壓且猶請訓秋溟群厲山坻佘太君石鼈識悟説理文絲羅蘇綉枱鐘痰喘通關散豚豚圍姓霞虹飨祀獻谀斜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