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下垂貌。 唐 杜牧 《杜秋娘詩》:“燕禖得皇子,壯髮緑緌緌。” 宋 歐陽修 《雪》詩:“朝寒稜稜風莫犯,暮雪緌緌止還作。”
“緌緌”一詞在虞世南的《蟬》詩中實際寫作“垂緌”,指蟬首的觸須。具體解析如下:
本義
“緌”原指古代冠冕或旗杆頂端的下垂纓帶,如《禮記》中“冠緌纓”即描述這種裝飾物。這一意象常被用來象征顯貴身份,因古代“冠纓”多代指仕宦階層。
詩中的喻義
詩中“垂緌飲清露”一句,表面描寫蟬垂下觸須、飲用露水的自然形态,實則暗含雙重象征:
文學手法
此處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緌”為切入點,既寫蟬的形貌,又為後文“居高聲自遠”的哲理鋪墊,體現唐代詠物詩托物言志的典型特征。
《緌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絲線柔軟細長的樣子。它表示細薄、纖細的特質,往往用來形容絲線、繩索、辮子等東西的外貌或質地。
《緌緌》的部首是糸(mì),共有15個筆畫。
《緌緌》的出處來自于《詩經·秦風·緌》。在這首詩中,緌緌被用來形容女子發髻的樣子,表達出了女子的婉約美。
《緌緌》在繁體字中是「縠縠」的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緌緌》的寫法是「絍絍」。
1. 她的發辮細如緌緌,看起來非常柔順。
2. 絲線從紡錘上滑落,緌緌地飄向地面。
緌緌的相關詞語有:
1. 緌緌飄飄:形容絲線飄揚的樣子。
2. 緌緌細語:形容談話聲細膩輕柔。
3. 雲緌緌:形容雲彩輕盈飄逸。
緌緌的近義詞有:纖細、柔軟、纖纖、娟秀。
緌緌的反義詞有:粗糙、粗壯、咄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