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免的意思、策免的詳細解釋
策免的解釋
帝王以策書免官。《漢書·孔光傳》:“後數月遂策免 光 。”《後漢書·徐防傳》:“凡三公以災異策免,始自 防 也。”《舊唐書·張行成傳》:“策免之科,義乖罪己。”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公卿列侯,卒于位者,皆以印綬賜葬,緻仕策免者,始上印綬。”《花月痕》第四六回:“臣聞古三公有因水旱策免,有不待策免而自行引退者。”
詞語分解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 免的解釋 免 ǎ 去掉,除掉:免除。免稅。免費。免官。免檢。罷免。豁免。 不被某種事物所涉及:避免。免疫。免不了。在所難免。 不可,不要:閑人免進。 古同“勉”,勉勵。 古同“娩”,分娩。 任 筆畫數:; 部
專業解析
策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帝王通過下達诏書(策書)的形式免除官員的職務。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語境與使用特點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基礎釋義與字源
策免(cè miǎn)由“策”與“免”二字構成:
- 策:原指竹簡制成的文書,後特指帝王用于封贈、任免或記錄政令的诏書(策書)。《說文解字》釋“策”為“馬箠也”,引申為書寫載體與帝王文書。
- 免:意為解除、罷去職務,如《史記·孝文本紀》載“遂免丞相勃”。
合義:以策書形式正式罷免官職,屬古代官僚制度中的法定免職程式。
二、曆史制度與語境
此詞多見于漢代至魏晉文獻,與“策書”制度緊密關聯:
- 程式性特征:策免需由皇帝親自下诏,經尚書台等機構拟定文書,區别于口頭罷黜或非正式貶谪。如《後漢書·窦憲傳》載:“帝以太後故策免憲,遣就國。”
- 等級適用:多針對三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等高級官員。《漢舊儀》明确“丞相有他過,則奉策免”。
- 政治意涵:既是行政手段,亦含政治警示。如東漢光武帝策免司徒侯霸,實為平衡外戚勢力的舉措(《資治通鑒》卷四十三)。
三、使用特點與現代轉義
- 古典專屬性: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屬曆史詞彙,常見于史書、政論文獻。
- 語義延伸:偶見于學術語境中比喻“以正式程式解除職務”,如“董事會策免CEO職務”,但屬仿古修辭。
- 近義詞辨析:
- 罷免:泛指令其離職,方式多樣(投票、命令等)。
- 革職:強調因過失被剝奪職位,含懲處意味。
- 策免:特指通過诏書程式免官,側重形式合法性。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後漢書·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網頁鍊接,以上内容依據權威工具書及古籍文獻釋義綜合撰寫,來源标注為實體出版物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策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帝王通過頒布策書的形式免除官員職務。
- 拼音:cè miǎn(“策”為去聲,“免”為上聲)。
字義拆解
- 策:指“策書”,即古代帝王用于任命、封賞或罷免的官方文書。
- 免:意為免除官職或責任,常見于古代官員任免制度中。
曆史背景與用法
- 起源:最早見于《漢書·孔光傳》,記載漢成帝以策書罷免孔光的官職。
- 關聯制度:漢代以後,三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若因天災異象被問責,常以策免形式解除職務,如《後漢書·徐防傳》提及“因災異策免”。
- 文書形式:策書需加蓋玺印,具有正式法律效力,區别于口頭罷免。
例句參考
- 《舊唐書·張行成傳》:“策免之科,義乖罪己。”
-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緻仕策免者,始上印绶。”
- 現代造句(仿古語境):“若官員失職,當依古制策免之。”
補充說明
- 現代差異:現代行政體系中的免職多通過文件通知,與“策免”的儀式性和文書形式不同。
- 關聯詞:策封(帝王用策書封賞)、策問(科舉考試文體)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後唐書》等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抵百般撫慰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半導體光(熱)電器件冰骨超俊逞弄床公鹑哨,鹑笛辏泊待哺刀幾刀矟大兄绖皇鬥鷄斷紅而往鵝掌氛昬夫蓠婦政功行圓滿工傷國狗果下之乘畫骨堅固林借潤金相玉式極譜舊洿曠古未有靈和淩煙閣六論立治貌言強鸷勤精三色堇煞住神鴉食壘石廪詩圖書殿讨綏天期調處團花王鐵鎗吳蔡無彊霧櫂相距銷複笑戮洗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