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荔支的意思、荔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荔支的解釋

即荔枝。《後漢書·和帝紀》:“舊 南海 獻龍眼、荔支,十裡一置,五裡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荔支》:“《廣志》曰:‘荔支,樹高五六丈,如桂樹。緑葉蓬蓬,冬夏鬱茂,青華朱實。’” 宋 蘇轼 《峻靈王廟碑》:“石峯之側,多荔支黃柑,得就食。”參見“ 荔枝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荔支(lì zhī)是漢語中對常綠喬木及其果實的古稱與現代異寫形式,今規範寫作“荔枝”。該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荔”為形聲字,從“艸”(草字頭)、“劦”聲,本義指一種草本植物(如馬蔺);“支”為“枝”的本字,引申為枝條。組合後“荔支”特指果實懸挂于枝頭的荔枝樹及其果實。《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荔支”為“荔枝”的舊稱,體現字形演變中“支”向“枝”的規範化過渡。


二、植物學特征與曆史文獻佐證

荔枝屬無患子科植物,其特征包括:

  1. 形态:羽狀複葉,果實呈球形或卵形,外殼具瘤狀凸起,果肉白色半透明,味甘酸。
  2. 文獻記載: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已有“離支”(同荔支)之名,唐代《藝文類聚》引《廣志》稱“荔枝樹高五六丈……子如雞卵大”,印證其栽培曆史與名稱淵源。

三、古今用字規範與語義演變

“荔支”在古籍中廣泛使用(如《後漢書·和帝紀》“南海獻龍眼、荔支”),至明清逐漸被“荔枝”替代。現代漢語以“荔枝”為規範詞形,但“荔支”仍存于曆史文獻及方言用語中。《漢語大詞典》指出二者為異形詞關系,語義完全等同,均指向同一物種。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八十七·果部下》
  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網絡擴展解釋

"荔支"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寫作"荔枝",指同一種熱帶水果。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荔支"即現代漢語中的荔枝,是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異形詞寫法,。拼音為lì zhī(ㄌㄧˋ ㄓ),與"荔枝"發音完全相同。

  2. 詞源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和帝紀》,記載東漢時期南海郡進貢龍眼、荔支的史實:"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荔枝樹的形态特征:"樹高五六丈,綠葉蓬蓬,冬夏郁茂,青華朱實"。

  3. 植物學特征
    古籍描述其樹高約15-18米(五至六丈),四季常綠,果實成熟時呈現朱紅色,與現今荔枝屬植物的生物特征高度吻合。蘇轼在《峻靈王廟碑》中提到的"石峰之側多荔支"更印證了其生長環境偏好。

  4. 現代應用
    自宋代以後"荔枝"逐漸成為通用寫法,"荔支"主要用于古籍引用或文學創作中的仿古表達。如所述,現代網絡釋義仍沿用"荔枝"為規範詞形。

别人正在浏覽...

班斓北陰辯别步行車轍馬迹雠殺傳花儲蓄存心餓虎撲食蛾述風窦格殺勿論鈎剪管城穎古槎黑狗候灰黃壇攪渾轚互羁宦進行曲機織物麇至巨手戡濟蝌蚪文裈袴擴被淩蔑留剩陸沈買荒前墳棋炒齊大非偶七國期集錢齊名窮鄙全和忍尤含垢三世一爨食不累味疏襟樞鈞松喬遷景飕飕歲杪速溶态勢探子讬辭相副鮮緊纖質髇箭小老爺下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