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戾止的意思、戾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戾止的解释

来到。《诗·鲁颂·泮水》:“ 鲁侯 戾止,言观其旂。” 毛 传:“戾,来;止,至也。” 晋 潘岳 《藉田赋》:“大君戾止,言藉其农。” 唐 任华 《寄李白》诗:“及余戾止,君已 江 东访 元丹 ,邂逅不得见君面。” 严复 《论世变之亟》:“乃一旦有数万里外之荒服岛夷,鸟言夔面,飘然戾止,叩关求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戾止(lì zhǐ)是古汉语中的典雅用语,核心含义为“到达”,多用于描述尊贵人物或神圣事物的来临,带有庄重、尊敬的语体色彩。以下从释义、源流、用例及语义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戾:本义为“至”“到达”(《说文解字》: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引申为“来临”;
    • 止:古同“至”,表“抵达”“停留”。

      二字连用强化“抵达某处”的动作,常见于先秦文献。

  2. 整体词义

    指尊贵者(如君王、神灵)或重要事物的到来,隐含敬意。如《诗经·鲁颂·泮水》:“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描述鲁侯亲临的隆重场景。


二、源流与典籍用例

  1. 《诗经》中的经典用例

    • 《周颂·有瞽》:“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指宾客莅临观礼。
    • 《小雅·采芑》:“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涖”通“戾”,强调统帅亲临战阵的威仪。
  2. 后世文献延续

    • 《后汉书·班固传》:“神皋奥区,寔惟戾止。” 形容帝王巡幸都城(《昭明文选》注引)。
    • 宋代朱熹《诗集传》释“戾止”为“来至也”,明确其“到达”之义。

三、语义演变与近义辨析

  1. 语体色彩

    始终保留庄重属性,区别于中性词“到达”。现代汉语中仅存于仿古语境或特定成语(如“鸾舆戾止”)。

  2. 近义词对比

    • 莅临:侧重“光临”的谦敬意味(如“领导莅临指导”);
    • 戾止:更强调“抵达”的动作本身,多用于客观描述尊贵主体出现于某地。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释“戾”为“至,到”。
  2.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 2005:注“戾”通“莅”,表“来临”。
  3.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诗经》原文及注疏:
  4. 汉典(zdic.net)字形溯源:

结语

“戾止”作为承载礼制文化的古典语汇,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现代应用中虽罕见,但对理解古籍中尊卑有序的叙事逻辑具有关键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戾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到来、来临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的到达。

    • 例证:
      《诗经·周颂·有瞽》:“我客戾止,永观厥成。”(宾客到来,长久观看乐舞完成。)
      《鲁颂·泮水》:“鲁侯戾止,言观其旂。”(鲁侯来到,人们看到他的旗帜。)
    • 其他文献引用:
      朱熹《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韵》:“群贤亦戾止,共此一日闲。”(贤士们齐聚,共享闲暇时光。)
  2. 穷尽、止境
    此义项较为少见,多用于抽象表达。

    • 例证: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民神痛怨,靡所戾止。”(百姓与神灵的悲痛怨恨没有尽头。)

二、词源与结构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如《三国志》中“靡所戾止”指“没有止境”,而《诗经》中多表“到来”。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

别人正在浏览...

辩雕边罅笔老墨秀笔姿儿不贤都头猜摩长递产毻赤蜃大宥鹅羣封缄分力甘芳苟安一隅国策河山带砺惠敏诲心户口迦奢草节士荆樲稽酌倦令駏虚客长狂猘滥货两栖植物柳范民权主义攮气鹏鼇批禀聘书铅红前辙可鉴青袍白马青佩棋谱起送驱世散材散棊僧牒萐甫膻秽赡家史笔事要衰倦天长观同轨紊弃瑕秽险徼谐振锡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