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和。《魏書·趙逸傳》:“久之,拜寧朔将軍、 赤城 鎮将,綏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 唐 司空圖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内則頒宣朝旨,外則鎮撫人心,竟用綏和,到今繄賴。” 清 姚瑩 《噶瑪蘭台異記》:“黔首綏和,文身向化。”
“綏和”的漢語詞典釋義
“綏和”為古漢語複合詞,兼具安撫、調和之意。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綏”本義指登車時用以拉手的繩索,引申為安撫、安定,《說文解字》釋“綏”為“車中把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安也”;“和”指和諧、協調,《廣雅》稱“和,諧也”。二者合稱,指通過安撫手段達到社會或人際關系的平和狀态。
曆史語境中的運用
漢代典籍《漢書·王莽傳》載“綏和諸侯,四方為綱”,此處“綏和”強調以懷柔政策穩定諸侯關系。唐代孔穎達疏《尚書》時亦用“綏和萬邦”,指帝王以德政使諸國歸附,體現政治治理中的和諧理念。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中,“綏和”多用于學術或書面語境,如曆史研究、政策分析領域,指代非暴力調解或漸進式改革策略。例如“綏和矛盾”可描述以協商替代對抗的沖突解決方式。
權威文獻參考
“綏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安和、安撫調和,以下是詳細解釋:
安和
指通過安撫、調解矛盾,使局勢恢複和諧穩定。例如《魏書·趙逸傳》中提到綏和荒服,百姓得以安居。
動詞用法
也可表示“使……安定和諧”的行為,如唐代司空圖《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竟用綏和”,指通過政策或行動達成社會平穩。
古代典籍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研究,形容通過調解達成和諧局面。
曆史上“綏和”曾為西漢成帝的年號(公元前8年),但此用法與詞彙本義無關,需結合語境區分。
“綏和”兼具“安和”的狀态與“調和”的行為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通過主動幹預實現和諧。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魏書》或唐代碑文等來源。
包船北司踹蹬粗俗大紅大綠地道戰矴鐵東門黃犬斷經蹲跕範疇繁紊紛敷分紅鋼針根垓寡民橫痃蝗雨蔛草昏曉緘默箭竹擊潰儆跸金蓮步謹選偈誦決斷俊物窺睨老雕靈刹録供緑意毛豆節沒襃彈枚賈腜腜每日電訊報蓦刀迫人千差萬錯竅中襦缊傷疾山林射書食不重肉摅詞漱澣天狐題捐帏幕先蠶壇仙槎箱工詳憲銷複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