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和。《魏書·趙逸傳》:“久之,拜寧朔将軍、 赤城 鎮将,綏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 唐 司空圖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内則頒宣朝旨,外則鎮撫人心,竟用綏和,到今繄賴。” 清 姚瑩 《噶瑪蘭台異記》:“黔首綏和,文身向化。”
“綏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安和、安撫調和,以下是詳細解釋:
安和
指通過安撫、調解矛盾,使局勢恢複和諧穩定。例如《魏書·趙逸傳》中提到綏和荒服,百姓得以安居。
動詞用法
也可表示“使……安定和諧”的行為,如唐代司空圖《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竟用綏和”,指通過政策或行動達成社會平穩。
古代典籍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研究,形容通過調解達成和諧局面。
曆史上“綏和”曾為西漢成帝的年號(公元前8年),但此用法與詞彙本義無關,需結合語境區分。
“綏和”兼具“安和”的狀态與“調和”的行為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通過主動幹預實現和諧。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魏書》或唐代碑文等來源。
綏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綏(suí)和和(hé)。
綏的部首是纟(糸),總共有11個筆畫;和的部首是口,總共有8個筆畫。
綏和是由兩個意義各自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的,其中,“綏”字表示安定、平和的意思,“和”字表示和諧、融洽的意思。
綏的繁體字是綏,和的繁體字是與。
在古代,綏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形狀呈現為纟旁邊有個“女”字,表示“柔和”之意。
1. 他的溫和的态度維系了整個團隊的綏和氛圍。
2. 雙方經過友好的對話,最終達成了一種綏和的共識。
綏和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1. 綏靖:意思是安撫、平定。
2. 綏化:意思是安撫、化解。
綏和的近義詞包括:
1. 安甯:表示平靜、平和的狀态。
2. 融洽:表示和諧、和睦的關系。
綏和的反義詞包括:
1. 動蕩:表示不安定、混亂的狀态。
2. 沖突:表示不和諧、矛盾的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