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飾華麗的劍。《後漢書·酷吏傳·李章》:“ 剛 帶文劍,被羽衣,從士百餘人來到。”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讓太傅揚州牧表》:“文劍雕舃,禮殊軒殿。”
“文劍”是一個具有文化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文劍指古代文士(儒生、學者等)所佩帶的禮儀用劍,通常裝飾華麗,帶有劍穗(劍袍),象征身份與文化修養。與武劍(武者或士兵用于實戰的無穗劍)形成對比。
部分資料将“文劍”直譯為裝飾華麗的劍,強調其外觀特征,但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文劍》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能以文化藝術作為武器進行表達和傳播的手段、技能或實力。
《文劍》的拆分部首是文(wén)和劍(jiàn)。其中,文的部首是「」,劍的部首是「刂」。
《文劍》的總共有8個筆畫,其中文有4個筆畫,劍有4個筆畫。
《文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對文化藝術的追求與執着。他們将文化藝術比喻為劍,強調其在傳播思想、傳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形成了這一詞語。
《文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文劍」。
在古時候,「文劍」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1. 他以文劍聞名于世,用筆為劍,批判時強有力,贊美時铿锵有力。
2. 這次展覽是文劍相交的盛會,文化和藝術将以獨特的方式相互碰撞。
1. 文化藝術
2. 文學劍橋
3. 文戰
4. 文藝複興
1. 文化之劍
2. 文化利器
3. 文化武器
4. 文化寶劍
1. 文化之盾
2. 文化裝置
3. 文化和平
4. 文化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