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冠。纓,結冠的帶子。 唐 劉禹錫 《酬馬大夫登洭口戍見寄》詩:“新辭金印拂朝纓,臨水登山四體輕。”
“朝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本義:古代官員的冠帶 指古代官員上朝時所佩戴的冠帽及其系帶(纓),是官員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6卷第1412頁。
二、引申義:官位與仕途 由具體的冠帶引申指官職、官位,或代指在朝廷任職、為官。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92頁。
三、文化内涵 “朝纓”承載着古代士大夫的仕宦理想與責任意識,常出現在表達仕途感慨、歸隱之志的詩文中。例如: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20頁“纓”字條釋義及用例分析。
總結 “朝纓”的核心意義指古代官員上朝的冠帶,并由此象征官職、官位及仕宦生涯。其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蘊含士人的政治抱負與人生選擇。
朝纓(cháo yīng)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朝冠,即官員上朝時佩戴的帽子。其中“纓”指系冠的帶子,用于固定帽子。例如唐代劉禹錫《酬馬大夫登洭口戍見寄》詩中的“新辭金印拂朝纓”,即描繪了辭官後拂去朝冠帶子的場景。
結構解析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劉禹錫的詩句:“新辭金印拂朝纓,臨水登山四體輕。”意為辭去官職後,擺脫朝冠束縛,享受自然之樂。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朝纓”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用于描述古代官員的服飾制度。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相關注解。
拔渡白車崩阙本統側帽秤象伧語錘金刺譏大議服勁告語鈎元提要官防官緑過剩海龍王寒塵鎬池君換屆互名監謗堿地交訟诘誅進築舊恨新愁據點硜鄙籠鞭隆美縷細賣點盲洋蒲梢巧丸奇離輕佾啓隙人面竹汝爾乳人石窟飾罵是人手泐手無縛鷄之力書信館嗖嗖庭落王門玩火微知橡皮泥賢聖小桀潇颾小有清虛之天下寨寫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