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士的意思、稗士的詳細解釋
稗士的解釋
猶壞人。 清 唐甄 《潛書·用賢》:“簸籭既施,稗士乃去,穀士乃得。”
詞語分解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
- 士的解釋 士 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網絡擴展解釋
“稗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 發音:bài shì
- 核心含義:指品行不端、不正直的人,帶有貶義色彩。
該詞由“稗”(一種稻田雜草,象征無價值或有害事物)與“士”(原指有學識或地位的人)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混雜在正人君子中的僞善者”。
詳細解析
-
來源與比喻
“稗”本指妨礙稻谷生長的雜草,引申為“低劣、有害”;“士”原指知識分子或官員。組合後比喻“表面有修養,實際行為卑劣”的人,類似于成語“道貌岸然”。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批評那些看似有學識卻德行有虧者。例如清代文獻《潛書·用賢》中“稗士乃去,穀士乃得”,意為淘汰小人、留下賢者。
-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小人、僞君子、衣冠禽獸
- 反義詞:君子、賢士、正人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該詞較為生僻,日常口語中較少見,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成語解析中。
- 辨析:需注意與“稗官”(指記載野史的小官)區分,二者雖同源但含義不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古文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稗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的是低賤的農民或農村社會中的鄉闾吏員。下面是對《稗士》這個詞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稗士》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禾”、“土”和“士”三個部首,總共包含11個筆畫。
來源:《稗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一篇古代賦詩中,用來描述貧苦的農民。
繁體字:《稗士》的繁體字為《稗士》(不作任何改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相對簡短,所以《稗士》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他出身稗士家庭,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
組詞:稗士族、稗士家庭、稗士出身等。
近義詞:佃農、農夫、農民等。
反義詞:貴族、士大夫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