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閉籴的意思、閉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閉籴的解釋

禁止籴米。語本《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 饑, 秦 輸之粟; 秦 饑, 晉 閉之糴。”《二刻拍案驚奇》卷一:“米價踴貴,各處禁糶閉糴,官府嚴示平價,越發米不入境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閉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或地方勢力通過行政手段禁止糧食流通的行為。該詞由“閉”(封鎖)與“籴”(買入糧食)二字構成,字面可解作“封閉購糧渠道”,實際指代對糧食貿易的強制性管控措施。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閉籴現象多發生于災荒或戰亂時期,官府為防止糧食外流、穩定本地糧價而采取的特殊政策,例如南宋時期江南地區曾多次頒布閉籴令以應對水旱災害。

從社會功能分析,《宋史·食貨志》提及閉籴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能短期内維持受災地區糧食供給,另一方面可能加劇區域間糧價失衡,導緻“谷賤傷農,谷貴傷民”的經濟矛盾。此類政策常與“遏籴”(限制糧食收購)、“平籴”(官方調控糧價)等術語共同出現于古代經濟文獻中,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糧食政策體系的重要切入點。

該詞彙在《中國曆史大辭典》中被歸類為“荒政術語”,其使用範圍集中于宋元明清四代官方文書,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應用,僅作為曆史學研究中的專業術語存在。需要特别說明的是,閉籴與普通商業禁運存在本質區别,其施行主體必須是具有行政管轄權的官府機構,且目标僅限于糧食類戰略物資。

網絡擴展解釋

“閉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禁止糧食流通或限制購買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閉籴(bì dí)指禁止購買或輸入糧食,通常由政府或權力機構實施,以限制糧食外流或調控市場。其核心含義是封閉糧食交易渠道。


二、字詞分解

  1. 閉:意為關閉、封鎖,引申為禁止。
  2. 籴:音“dí”,指買入谷物(與“粜”tiào“賣出谷物”相對)。
    二字組合後,字面含義為“禁止買入糧食”。

三、曆史典故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的典故:晉國遭遇饑荒時,秦國曾援助糧食;而秦國饑荒時,晉國卻“閉之籴”(禁止糧食輸入秦國),體現了政治博弈中的背信行為。
後世文學作品如《二刻拍案驚奇》中,也用“閉籴”描述官府嚴控糧食市場的情景。


四、應用場景

  1. 古代政策:多用于饑荒、戰争時期,通過封鎖糧食流通保障本國供應。
  2. 文學描寫:反映社會矛盾或權力幹預經濟的現象。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的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等文獻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袷赑然財貿猜意草團标纏磨頭逞勇螭陛赤眉丑婆子床架刍荛之言單率斷刻放屁添風仿寫風母固化規摹海洋潮汐賀監鬨市宦吏回陸豁剌剌扈聖绛煙晈察嘉虞機扃靜攝積臧袓厲科式控攏口中蚤蝨乃者戕虐裘罽禳除揉弄三鬥蔥桑榆之禮善能山越申購生澁赦圖收緣結果桃夭柳媚調資提及頭足異所外照溫仁溫庭筠吾許謝土謝莊席篾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