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閉籴的意思、閉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閉籴的解釋

禁止籴米。語本《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 饑, 秦 輸之粟; 秦 饑, 晉 閉之糴。”《二刻拍案驚奇》卷一:“米價踴貴,各處禁糶閉糴,官府嚴示平價,越發米不入境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閉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禁止糧食流通或限制購買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閉籴(bì dí)指禁止購買或輸入糧食,通常由政府或權力機構實施,以限制糧食外流或調控市場。其核心含義是封閉糧食交易渠道。


二、字詞分解

  1. 閉:意為關閉、封鎖,引申為禁止。
  2. 籴:音“dí”,指買入谷物(與“粜”tiào“賣出谷物”相對)。
    二字組合後,字面含義為“禁止買入糧食”。

三、曆史典故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的典故:晉國遭遇饑荒時,秦國曾援助糧食;而秦國饑荒時,晉國卻“閉之籴”(禁止糧食輸入秦國),體現了政治博弈中的背信行為。
後世文學作品如《二刻拍案驚奇》中,也用“閉籴”描述官府嚴控糧食市場的情景。


四、應用場景

  1. 古代政策:多用于饑荒、戰争時期,通過封鎖糧食流通保障本國供應。
  2. 文學描寫:反映社會矛盾或權力幹預經濟的現象。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的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等文獻或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閉籴,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停止放糧”,表示停止供應糧食。 閉籴的拆分部首是“⻗”(雨)和“⺮”(竹),筆畫數是10畫。 該詞來源于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種制度。在古代,當發生災害或戰争等緊急情況時,政府會發布命令,要求農民停止連續播種,以防糧食耗盡。這個命令被稱為閉籴。 閉籴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閉籴這個詞的寫法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由于戰争的爆發,政府宣布閉籴,農民們被要求停止種植作物。 閉籴可以組成以下詞語:閉籴令、閉籴時期、閉籴制度。 閉籴的近義詞包括:停播、禁耕、停糧。 閉籴的反義詞是:放糧。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