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語意譯。指婆羅門。 印度 古代四個種姓之一。《舊唐書·西戎傳·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種姓披白疊以為異。”《翻譯名義集·外道》:“婆羅門……其人種類,自雲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獨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國即無。諸經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語意譯。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稱。《大智度論》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蕭統 《同泰僧正講》詩:“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初,尊者( 脇尊者 )之為梵志師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陳善 《扪虱新話·<原道>闢佛老》:“如《寳雲經》所説,菩薩善解回轉外道方便。菩薩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學經法,精進勇猛,細密威儀,勝彼外道。”
“梵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宗教及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一、印度宗教與社會中的核心含義
婆羅門種姓的别稱
梵志是梵語“Brahmacārin”的意譯,指印度四大種姓之首的婆羅門階層。婆羅門自诩為“梵天口生”,負責宗教祭祀與知識傳承,享有崇高社會地位。《舊唐書》記載其服飾特征為“披白疊”,與其他種姓相區别。
外道出家者的通稱
佛教經典中将非佛教的出家修行者統稱為梵志,包括耆那教、數論派等思想流派。如《大智度論》提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強調其追求清淨卻未入佛法的特質。
二、哲學與修行層面的延伸
三、作為人名的寓意(次要含義)
現代語境中,“梵志”作為複合名使用:“梵”取草木茂盛或清淨之義,“志”表志向,整體寓意淡泊明志、心性平和。但此用法與宗教曆史含義無直接關聯。
梵志的核心定義需回歸印度文化語境,既可指特定社會階層(婆羅門),亦可泛指出家修行者群體,其内涵隨佛教傳播逐漸擴展至哲學領域。
《梵志》這個詞來自梵文,是佛教用語,指代念佛的人。在佛教中,梵志是指專心誦念佛號的修行者,通過念佛來追求内心平靜和超越世俗的境界。
拆分部首和筆畫:《梵志》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木和心,其中木表示“木材”,心表示“心靈”,可以理解為佛教中修行的心靈乃至内心平靜的象征。根據漢字筆畫,梵志的總筆畫為12畫。
來源和繁體:《梵志》這個詞最早來源于佛教經典,後來逐漸演化為普通用語。它的繁體字書寫形式為「梵誌」。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梵志的字形略有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梵躑」,字形中多了一個表示身體姿勢的「躑」字旁,強調修行者在念佛時需保持特定的姿勢。
例句:1. 他是一個虔誠的梵志,每天都會花時間念佛。
2. 佛教經典中經常提到梵志修行的方法和境界。
組詞:梵音、梵宇、梵文、梵台
近義詞:念佛人、禅師、修行者、佛子
反義詞:紛擾、俗人、凡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