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旗的垂飾。系結于旌旗之上。喻附屬,附贅。 唐 杜甫 《送樊侍禦赴漢中判官》詩:“使者紛星散,王綱尚旒綴。” 仇兆鳌 注:“《詩》:‘為下國綴旒。’注:‘綴,結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為諸侯所繫屬,如旗之縿為旒所綴也。’《公羊傳》:‘君若綴旒然。’ 劉琨 《勸進表》:‘國家之危,有若綴旒。’”按:《公羊傳·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贅旒然”。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本原既得,不獨《蓉渡》為糟粕,即《烏絲》《載酒》亦成旒綴。”
“旒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文獻出處及比喻意義三方面解析:
1. 字義分解
2. 本義與文獻出處
“旒綴”原指旌旗的垂飾,即系結在旗幟上的裝飾物。例如杜甫《送樊侍禦赴漢中判官》中曾使用該詞,形容垂飾與旗幟的附屬關系。
3. 比喻意義
在文學語境中,它可引申為附屬或附贅,強調次要或依附性地位(如提到的“喻附屬”)。
總結
該詞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描述古代旗幟裝飾的實物,又用于隱喻事物間的從屬關系。由于現存文獻記載較少,其使用場景多見于古典詩文。
旒綴(liú zhuì)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旒和綴兩個部分。
旒字的部首是幺,總共有8個筆畫。綴字的部首是缶,總共有7個筆畫。
旒字的來源是古代人們在頭上系帶的帽子飾物,後來引申為衣袖上的飾物。綴字則表示附加在衣物上的裝飾品。因此,旒綴合在一起,形成了旒綴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旒綴的寫法分别是「旒綴」。
旒綴作為古代漢字,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字形的相似性,可以參考古代漢字的研究來了解更多。
1. 他的袍子上綴滿了金絲旒綴,非常華麗。
2. 這件衣服的袖口上沒有旒綴,顯得簡潔而大方。
旒箭、旒幡、花旒、首旒等
飾物、裝飾品、裝束等
簡約、樸素、素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