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綴的意思、旒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綴的解釋

旌旗的垂飾。系結于旌旗之上。喻附屬,附贅。 唐 杜甫 《送樊侍禦赴漢中判官》詩:“使者紛星散,王綱尚旒綴。” 仇兆鳌 注:“《詩》:‘為下國綴旒。’注:‘綴,結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為諸侯所繫屬,如旗之縿為旒所綴也。’《公羊傳》:‘君若綴旒然。’ 劉琨 《勸進表》:‘國家之危,有若綴旒。’”按:《公羊傳·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贅旒然”。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本原既得,不獨《蓉渡》為糟粕,即《烏絲》《載酒》亦成旒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旒綴"是古代冠冕制度中的重要構件,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構成

"旒"指帝王、諸侯冠冕前後懸垂的玉串,《說文解字》釋為"冕冠前後垂玉也";"綴"取連接、系結之義,《廣雅》注"連也"。二字組合特指固定冕旒的穿珠絲線。

二、禮制功能

據《周禮·夏官》記載,天子十二旒以五彩絲線串聯玉珠,每旒間距精确為寸許,既确保儀容莊重,又避免行禮時玉珠碰撞。《禮記·玉藻》詳述其"前後邃延,玉藻十有二旒"的形制,體現禮法等級。

三、文化象征

漢代賈誼《新書·容經》強調旒綴"蔽明示謙"的哲學内涵,玉串遮擋視線象征帝王不視非、不視邪的德行。唐代孔穎達疏證《尚書》時,特别指出綴玉數量與品級對應的天人感應體系。

該詞現代多用于古代服飾研究領域,如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引用大量出土文物證實周代旒綴已采用雙股蠶絲撚線工藝。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實物,可觀察到金絲綴玉的精細做工。

網絡擴展解釋

“旒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文獻出處及比喻意義三方面解析:

1. 字義分解

2. 本義與文獻出處
“旒綴”原指旌旗的垂飾,即系結在旗幟上的裝飾物。例如杜甫《送樊侍禦赴漢中判官》中曾使用該詞,形容垂飾與旗幟的附屬關系。

3. 比喻意義
在文學語境中,它可引申為附屬或附贅,強調次要或依附性地位(如提到的“喻附屬”)。

總結
該詞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描述古代旗幟裝飾的實物,又用于隱喻事物間的從屬關系。由于現存文獻記載較少,其使用場景多見于古典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吹豪竹白傅八角寶鉢編攔表意文字蠶宮常人赪肩傳家寶出港酢僞待承打問吊夜曡韻發暈蜂窠唱戲扶丞閤分嬀女沆瀣漿好躭躭黃宮決壞開元錢撈嘴雷米封嶺外靈虛溜腰論吏露壇馬具裝蠻來生作門婿描詩内屏盼盼茶茶譬語秦隸诠次岨峻任臣三福滲水詩翰爽慧鼠壤書士厮鑼嗣響天津市通粗頭上安頭頹發往牍烏金搨無頭公案嗚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