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附赘。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 仇兆鳌 注:“《诗》:‘为下国缀旒。’注:‘缀,结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为诸侯所繫属,如旗之縿为旒所缀也。’《公羊传》:‘君若缀旒然。’ 刘琨 《劝进表》:‘国家之危,有若缀旒。’”按:《公羊传·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赘旒然”。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本原既得,不独《蓉渡》为糟粕,即《乌丝》《载酒》亦成旒缀。”
“旒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文献出处及比喻意义三方面解析:
1. 字义分解
2. 本义与文献出处
“旒缀”原指旌旗的垂饰,即系结在旗帜上的装饰物。例如杜甫《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中曾使用该词,形容垂饰与旗帜的附属关系。
3. 比喻意义
在文学语境中,它可引申为附属或附赘,强调次要或依附性地位(如提到的“喻附属”)。
总结
该词兼具具象与抽象含义,既描述古代旗帜装饰的实物,又用于隐喻事物间的从属关系。由于现存文献记载较少,其使用场景多见于古典诗文。
旒缀(liú zhuì)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拆分为旒和缀两个部分。
旒字的部首是幺,总共有8个笔画。缀字的部首是缶,总共有7个笔画。
旒字的来源是古代人们在头上系带的帽子饰物,后来引申为衣袖上的饰物。缀字则表示附加在衣物上的装饰品。因此,旒缀合在一起,形成了旒缀这个词。
在繁体字中,旒缀的写法分别是「旒綴」。
旒缀作为古代汉字,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字形的相似性,可以参考古代汉字的研究来了解更多。
1. 他的袍子上缀满了金丝旒缀,非常华丽。
2. 这件衣服的袖口上没有旒缀,显得简洁而大方。
旒箭、旒幡、花旒、首旒等
饰物、装饰品、装束等
简约、朴素、素雅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