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 gong] 小鑼
馮金寶上來,手中拿着個厮鑼兒,見了 敬濟,深深道了萬福。——《金6*瓶6*梅詞話》
即廝羅。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今人呼洗為沙鑼,又曰廝鑼,凡國朝賜 契丹 、 西夏 使人,皆用此語。究其説,軍行不暇持洗,以鑼代之。”《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鳗産禍》:“方纔吃得兩盞,隻見一個人,頭頂着廝鑼,入來閣兒前,道個萬福。”參見“ 廝羅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厮鑼漢語 快速查詢。
“厮鑼”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早期白話文獻中,具體釋義如下:
厮鑼(拼音:sī luó,注音:ㄙ ㄌㄨㄛˊ)指一種小型銅制打擊樂器,即小鑼。其形似盤,通常有提手,需用槌擊奏,屬于傳統鑼類樂器的一種。
與“鑼”相關的成語包括“開台鑼鼓”“鑼鼓喧天”等,多用于形容熱鬧場景。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警世通言》《雲麓漫鈔》等古籍原文。
《厮鑼》是一個成語,表示争吵或争鬥。在一般情況下,它用來形容人們大聲争論不休,聲音喧嚣嘈雜,甚至有時還會引發打鬥。
《厮鑼》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廠”和“金”。根據漢字字典的統計數據,它的總筆畫數為22。
《厮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宋代文學家蘇轼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一詞中:“厮(斯)(泥)欲(畏) (異) (被) (惜) 高(趣) (具) ,鑼鼓喧(旬) (賂) (鳳)。”從此,成為了廟會、婚喪嫁娶等喜慶、熱鬧的場合的形容詞。
《厮鑼》的繁體字是「廝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厮鑼」的拼音為「si luo」。
1. 他們在街頭厮鑼喧嚣,争論紛紛。
2. 會議室裡厮鑼鬧市,争吵聲震天。
厮纏、厮守、厮殺、鑼鼓喧天、鼎沸厮殺。
争吵、喧嚣、争鬥、争辯。
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