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言飛文的意思、流言飛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言飛文的解釋

猶言流言蜚語。《漢書·劉向傳》:“是以羣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丑詆,流言飛文,譁於民間。” 唐 柳宗元 《與裴埙書》:“然若僕者,承大慶之後,必有殊澤,流言飛文之罪,或者其可以已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言飛文"(也作"流言蜚語")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社會上流傳的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誣蔑或挑撥的話。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構成及用法:


一、釋義與構成

二、核心特征

  1. 無根據性:所述内容缺乏事實依據,多為捏造或歪曲。
  2. 傳播性:通過口耳相傳或文字形式快速擴散,影響範圍廣。
  3. 負面性:通常帶有诽謗、誣蔑、挑撥離間或損害他人名譽的意圖。
  4. 隱蔽性:多在不公開場合或私下傳播,源頭常難以追溯。

三、用法與語境

四、同義詞辨析

五、古籍溯源 此詞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古代文獻: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王力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05.
  3.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用于字源考據)
  4.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網絡擴展解釋

“流言飛文”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liú yán fēi wén,意為“毫無根據的言論”,多指背後散布的诽謗性、挑撥離間的話。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可追溯至《尚書·金滕》中“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後在《漢書·楚元王傳》明确記載:“巧言丑诋,流言飛文,嘩于民間。”。唐代柳宗元《與裴埙書》也提到此成語,體現其曆史延續性。

  3. 用法與特點

    • 屬書面語,多用于描述诽謗、謠言等負面言論。
    • 可作主語或賓語,如“流言飛文之罪”。
    • 近義詞為“流言蜚語”“流言飛語”,反義詞如“金玉良言”。
  4. 示例與應用
    《資治通鑒·漢紀二十》記載:“群小窺見間隙……流言飛文嘩于民間”,生動展現了該成語在古代社會中的使用場景。

  5. 結構解析
    “流言”指無根據的傳言,“飛文”則強調文字或言論的快速傳播,合起來凸顯謠言的擴散性與危害性。

别人正在浏覽...

飽聞閉歇才卿參與昌濮澄滄大謀不謀丁一卯二奪柄二體法定準備率發名翻漿肥甘輕暖縫窮奮袖感厲駭目驚心行道蒿徑鶴車護符蕑屦鵾翔覽總儽儽厲飾劉表牛鸾舟輪煥悶答孩慕志孥賄槃歧陪錢貨芊萰券内熱帶雨林氣候熱力學柔弱三洲善婆婆審賞社師失魂喪魄飾演時隱時見市語踢蹬同朋玩日愒歲問卦吳三桂向日霄雿熙冰邪睇協同作用寫志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