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虬的意思、流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虬的解釋

同“ 流求 ”。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又經 流虬國 ,其國人麼麼,一概皆服麻布而有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虬"為漢語古語詞,今多寫作"流求",是中國古代對琉球群島的稱謂。該詞最早見于《隋書·流求傳》,記載隋炀帝遣使至"流求國"。明代陳侃《使琉球錄》明确指出:"隋炀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其國,語言不通,掠一人以返,後遣武贲郎将陳棱率兵至其國,虜男女五千人還。此中國與琉球往來之始也。"

現代權威工具書《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古代我國東南部海中的國名,即今琉球群島。"《辭源》則注:"即今琉球群島,隋時建國,自大業以來即與我國有往來。" 該詞在清代文獻中逐漸統一為"琉球",如《清史稿》載:"琉球,在福建泉州府東海中。"

詞形演變反映了漢字記音特點,"虬"與"求"古音相近,《廣韻》載"虬"屬群母幽韻,"求"屬群母尤韻,二者存在通假現象。這種異寫現象在古籍地名記載中較為常見,體現古代對海外地理認知的漸進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流虬”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古國名(核心含義)

“流虬”是古代對琉球(今日本沖繩)的别稱,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據記載,其名稱源于地理特征:琉球群島分布如虬龍盤踞海中,故稱“流虬”。唐代劉恂《嶺表錄異》提到“流虬國”時,描述其國民身材矮小、衣着麻布且注重禮節。

二、引申的形态描述(較少見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由“流動”和“虬龍”組合而成,形容事物形态曲折蜿蜒,如水流動線或書法筆觸的柔韌感。其中“虬”特指傳說中有角的小龍或卷曲形态。

注意:古國名用法有明确曆史文獻支撐,而形态描述更多是現代詞典的引申釋義。若需研究曆史地理,建議優先參考《嶺表錄異》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奔精逼爾璧廱才技擦拳抹掌抽閑傳诂刺天道味等次阿曲飛傘風則敷蘂刮舌子孤技故意喝醉,喝醉酒懷執皇地祇荒淫換帖會車回修火捺紋檢駁交工角立驚魂不定進趍沮恐駿奔克絲鉗子可望而不可及夔鳳紋來去無蹤琅邪樂色斂首烈漢陵架面條明法青頭青霄翼仁彊色膽迷天上路守拙雙周刊稅入泰山石敢當條幹頭頭托實外電鹜角黍相攜吸塵器寫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