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旗的意思、旒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旗的解釋

指銘旌。《文選·潘嶽<楊荊州诔序>》:“行以號彰,德以述美。敢託旒旗,爰作斯誄。” 劉良 注:“旒旗,謂銘旌幡也,古人用以書德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旒旗是古代旗幟的一種特殊形制,特指帶有垂旒裝飾的旗幟。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旒”的本義

    指旗幟邊緣垂挂的飄帶或綴飾物。《說文解字》釋“旒”為“旗旌之流也”,即旗幅下方懸垂的條狀飾物,材質多為帛、羽或旄牛尾(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

  2. “旗”的範疇

    廣義指代所有旌旗,狹義特指繪有熊虎圖案的軍旗(來源:《周禮·春官·司常》)。

二、形制與功能

  1. 等級象征

    旒的數量與長度體現等級制度。據《周禮》記載,天子之旗“十有二旒”,諸侯遞減,成為權力階層的視覺标識(來源:《周禮·春官·巾車》)。

  2. 禮儀用途

    多用于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禮記·明堂位》載“旂十有二旒”,說明其在禮制建築中的陳列規範(來源:《禮記正義》孔穎達疏)。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象征威儀或戰場,如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中“旌旗日暖龍蛇動”,以“旒”的動态暗喻朝堂氣象(來源:《杜詩詳注》仇兆鳌注本)。

綜上定義:旒旗是以垂旒數量區分等級的禮制性旗幟,兼具權力象征與儀式功能,屬中華禮器系統的重要視覺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旒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指銘旌(葬禮用旗)
    根據《文選·潘嶽〈楊荊州诔序〉》記載,“旒旗”在古代指代銘旌,即葬禮中書寫死者德行、身份的長幡。例如“敢託旒旗,爰作斯誄”中的“旒旗”即為此意。

  2. 泛指旌旗的垂飾
    “旒”本義為旌旗邊緣的懸垂裝飾物(如絲帶、玉串),因此“旒旗”也可指帶有垂飾的旗幟。如《禮記》提到“旌旗垂旒”,漢典等權威資料也明确此義。


二、延伸用法


三、總結

“旒旗”需分語境理解:

  1. 葬禮場景:銘旌,記錄逝者德行;
  2. 旗幟裝飾:帶垂飾的旌旗;
  3. 現代引申:可能存在特殊領域用法,但需進一步考證。

建議結合《禮記》《文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典)深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柏梁體抱負遍達補阙挂漏陳具雠家廚吏春誦夏絃打號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稻藳貂蟬滿座敦庬二妃伐殺風質寡德骨董鋪鬼出神入鴻篇巨着後成會事絞索狡焉思逞加強團結嘉月繼襲局内人恐迫來料加工練武陵物臨盆輪環黴瘠煤窯棉蚜乾吉青川容像聲説審勢蛇鼠橫行射線士臣水遁碩果僅存兕觥特出統一戰線偷青蛙角威望素着舞法象教鮮廉寡恥獻書先澤顯着邪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