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街鼓的意思、六街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街鼓的解釋

唐 京城設置的報時警衆的鼓。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街鼓》:“ 唐 舊制京城内金吾昏曉傳呼,以戒行者, 馬周 請置六街鼓,號之曰‘鼕鼕鼓’。”後曆代京城均沿置。 清 錢謙益 《獄中雜詩》之二七:“六街鼓息五更頭,葦蓆單衣萬事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六街鼓”是唐代京城實施的一種報時與城市管理制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唐代在都城(如長安、洛陽)設置的鼓點裝置,用于報時和警示民衆。其名稱源于唐代都城的主要街道“六街”,擊鼓聲覆蓋全城,便于統一管理城門啟閉。

  2. 曆史起源

    • 始于貞觀十年(636年),由官員馬周提議設立,最初被稱為“冬冬鼓”(或“鼕鼕鼓”)。
    • 在洛陽的街鼓也被特稱為“六街鼓”,成為唐代東都的重要管理制度。
  3. 功能與作用

    • 定時報曉/宵禁:每日早晚擊鼓,配合漏刻制度,宣告城門、坊市的開閉時間,維護治安。
    • 傳遞信號:鼓聲可遠傳,起到警示和統一行動的作用,如清錢謙益詩句“六街鼓息五更頭”即描述其報時功能。
  4. 文化影響

    • 該制度被宋、元等朝代沿用,成為古代城市管理的标志性措施。
    • 現代洛陽應天門景區設有仿制鼓,遊客可體驗擊鼓祈福,傳承曆史文化。

注意:部分資料誤将“六街鼓”解釋為形容聲音傳播遠的成語(如),實為混淆。正确含義應參考唐代制度及權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六街鼓》的意思

《六街鼓》是一種古代的戲曲,主要在京劇中演唱。它描繪了舊時代北京城的熱鬧景象和街頭巷尾的民間生活。通過戲曲表演和鼓樂節奏,展現了社會曆史和人生百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六街鼓》的拆分部首是六(十二點水)和鼓(十一點水)。它由17個筆畫組成,其中六有4個筆畫,鼓有13個筆畫。

來源

《六街鼓》起源于明代,是由民間曲藝發展而來。當時的北京城中有許多街巷,每個巷子都有一個特點和風格的人物和社會場景。這些巷子的名字和情節被藝人們整理、改編并加入戲曲演唱中,形成了《六街鼓》。

繁體

《六街鼓》的繁體字為「六街鼓」,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六街鼓」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京劇演員在舞台上高亢激昂地唱出了《六街鼓》中的經典旋律。

組詞

六街、六鼓、街巷、鼓樂、演唱、戲曲

近義詞

六街鼓的近義詞可以是曲藝、戲詞、戲曲唱腔。

反義詞

六街鼓的反義詞可以是文言、文學作品、散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