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oam about;be on the move]∶閑蕩,閑遊
(2) [rove; loaf about]∶流浪
亦作“ 流盪 ”。1.(心思)不定,無所依托。《楚辭·遠遊》:“意荒忽而流蕩兮,心愁悽而增悲。” 王逸 注:“情思罔兩,無據依也。” 三國 魏 阮籍 《清思賦》:“意流盪而改慮兮,心震動而有思。”
(2).放蕩,不受拘束。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一》:“恣其嗜慾,而莫之禁禦,性氣既成,不可變易,情意流蕩,不可收復。”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四:“今觀列國之風,大抵流蕩昏淫,有日趨於亡之勢。” 清 吳德旋 《書<抱樸子>後》:“ 葛洪 生於衰 晉 之世,閔時俗之流蕩,疾貪邪之競進。”
(3).迷戀,留戀。 明 宋濂 《贈梁建中序》:“乃溺於文辭,流蕩忘返,不知老之将至。” 清 周中孚 《鄭堂劄記》卷五:“心摹手追,流蕩忘反,適成一代之風氣。”
(4).漂泊,流浪。《玉台新詠·古樂府·豔歌行》:“兄弟兩三人,流蕩在他縣。”蕩,一本作“ 宕 ” 唐 靈一 《江行寄張舍人》詩:“流蕩此心難共説,千峯澄霽隔瓊枝。” 沉從文 《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 民 六夏我便離開了家鄉,在 沅水 流域十三縣開始過流蕩生活。”
(5).流動;蕩漾。 宋 葉適 《東嘉開河記》:“畢事,則天雨兩旬,於是灑濯流蕩。” 清 唐甄 《潛書·性才》:“智之真體,流盪充盈,受之方則成方,受之圓則成圓。” 曹禺 《雷雨》第一幕:“然而依然有一種不滿的感情的波紋在他心裡隱約地流蕩着、潛伏着。”
(6).指詩文散漫不合格律。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元和 已後……歌行則學流蕩於 張籍 。”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肆而不制,近于流蕩。”
(7).流暢跌蕩。《紅樓夢》第七三回:“雖 賈政 當日起身,選了百十篇命他讀的,不過是後人的時文,偶見其中一二股内,或承起之中,有作的精緻--或流蕩,或遊戲,或悲感,稍能動性者,偶而一讀。”
見“ 流蕩 ”。
“流蕩”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詞,其詞性及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核心解釋:
一、動詞用法:流動飄蕩 指物體或抽象事物處于持續移動、漂浮的狀态。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為“液體或氣體移動;聲音、光線等傳播擴散”。文學作品中常見“薄霧流蕩在山谷間”“琴聲流蕩在夜色裡”等意象化表達,展現動态的綿延感。該用法可追溯至《詩經》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的流動意象傳承。
二、形容詞用法:行為放浪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特别标注其引申義為“言行放縱不羁”,多含貶義色彩。如清代小說《孽海花》中“其人雖才情流蕩,然行止有虧”,即強調人物行為逾越禮法規範的負面評價。此用法在古漢語中常與“風流”構成“風流流蕩”的疊用詞組。
“流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流動;飄蕩
指物體或自然現象的移動狀态。
例句:
流浪;漂泊
描述人無固定居所、四處遊走的狀态。
例句:
心思不定或放蕩
古漢語中可指心神不甯或行為不受拘束。
引證:
社會批評
舊時含貶義,指不務正業、閑遊浪蕩。
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楚辭》《後漢紀》等文獻。
安理會陂侈碧芳比肩齊聲碧空秉志駁辭脖領彩灰酒常生徹裡徹外宸傳車下李敕教傳警辭筆寸賞獃相擋車底盤地頭犯顔苦谏飛啟伏讀改兌格限猴刺脫環珓魂爽講士薦章久锢絶叫科本诳語拉腿魯肅扪天免丁錢面面光濔漫末習赧顔汗下排疊旁觀者清摤老牽合奇怪十位説義傥漭天道好還鐵馬體面刓碣無視鄉故香尉蕭飕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