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诳語的意思、诳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诳語的解釋

[lies;falsehood] 騙人的話

大仙是個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語做真。——《西遊記》

詳細解釋

(1).說謊話。《參同契》卷下:“惟斯之妙術兮,審諦不誑語。” 唐 白居易 《與濟法師書》:“如來是真語,實語,不誑語,不異語者。” 丁玲 《韋護》第一章:“ 柯君 露出一副欲哭的臉,握着他的手不放,非要他同去一遭不行,一分鐘也好,他全為要證實他并沒有诳語。”

(2).騙人的話。《西遊記》第六七回:“倘或那妖精神通廣大,你拿他不住,可不是我出家人打誑語麼?” 清 王筠 《菉友肊說》:“連篇累牘,盡是誑語。” 茅盾 《有志者》:“出家人不打诳語。先生,實在是你睡性好了點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诳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诳語”指騙人的話或謊言,常用于形容故意欺騙他人的言語。例如《西遊記》中提到:“大仙是個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語做真”()。此外,它也可作動詞使用,表示說謊的行為,如“出家人不打诳語”()。

2.詞性與結構

3.出處與用法

4.文化關聯

在佛教文化中,“诳語”被視為違背戒律的行為,強調“真語、實語”的重要性()。

5.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說,“诳語”既指具體的謊言,也包含欺騙行為,常見于文學和宗教語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詞性及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诳語

《诳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撒謊、說謊的話。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言”部,右邊是“讠”部。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诳語》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策》中的一則故事。據傳,古代一個叫“诳”的國家,其人民擅長說謊。因此,後人以“诳”為名,将撒謊的話稱為“诳語”。

繁體

在繁體字中,《诳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略有一些筆畫的變化。具體而言,繁體字中的右部若幹筆畫會有略微增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寫作《詼說》。《詼說》中的“詼”即指撒謊、欺騙,而“說”則表示言語。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這個詞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産生了變化。

例句

1. 他總是用诳語來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

2. 别輕易相信他的诳語,他經常說謊。

3. 他用一連串的诳語欺騙了許多人。

組詞

形容诳語的詞彙有:“欺騙”、“謊言”、“假話”等。

近義詞

與“诳語”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謊言”、“不實言辭”、“虛假陳述”等。

反義詞

與“诳語”意思相反的詞彙有:“真話”、“實話”、“真實陳述”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