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後以天道循環、報應不爽為“天道好還”。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畫皮》:“然愛人之色而漁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還,但愚而迷者不寤耳。” 清 龔自珍 《與人箋》:“天道好還,強弱疊代。” 太平天囯 楊秀清 蕭朝貴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今幸天道好還, 中國 有復興之理。”
“天道好還”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強調因果報應的自然法則。以下為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2. 出處與演變
3. 用法特點
4. 相關詞彙
5. 文化意義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善惡有報”的倫理觀,常被用于勸誡世人遵循道義,如太平天國文獻中曾用“天道好還”宣揚反抗暴政的正當性。
《天道好還》是一句成語,意指天道必然會讓人得到應有的報償,也可以理解為天道是公平的。這句話告訴人們要相信善惡有報,不論時日如何久遠,惡人遲早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最終會得到回報。
《天道好還》這句成語可以拆分成以下部首和筆畫:
《天道好還》一詞源于《史記·滑稽列傳》中的故事。在本文中,成語被用于形容一個被人輕視的滑稽藝人黃石公最終得到了官位的事情。繁體寫法為「天道好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還」的寫法為「還」,「石」和「公」的寫法分别原為「石」和「公」,而不是現代的簡化字體。
1.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道好還。
2. 不怕奸邪作惡之人,隻因天道好還。
1. 天降鴻福
2. 因果報應
3.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4. 功德無量
1. 善惡有報
2. 自作自受
3. 一報還一報
4. 必有回響
1. 天理不容
2. 惡有惡報
3. 造孽自作
4. 志得意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