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顔汗下的意思、赧顔汗下的詳細解釋
赧顔汗下的解釋
臉發紅,額頭流汗。形容羞愧到了極點。
詞語分解
- 赧顔的解釋 羞慚臉紅;慚愧。 明 沉受先 《三元記·秉操》:“正氣漫漫衝鬥牛,教我赧顔紅頰目含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奁》:“如今又去幫襯别家,好不赧顔。”《文明小史》第十四回:“這位 孟老夫子 自覺赧顔
- 汗下的解釋 汗流而下。形容慚愧、恐懼或焦急。 宋 蘇舜欽 《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詩:“靦顔於其間,汗下如流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義犬》:“抵郡已暮,及捫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
網絡擴展解釋
“赧顔汗下”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
該成語形容人因羞愧而臉紅、額頭出汗的窘态,強調内心極度慚愧或尴尬的狀态。其中“赧”指因羞愧而臉紅,“顔”指面容,“汗下”即流汗,整體凸顯了情緒的外在表現。
2. 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小說《好逑傳》第七回:“公子譽過之情,令人赧顔汗下。”。部分資料标注為清代名教中人所著,實為版本差異,主流文獻多歸于明代。
3. 用法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用于描述因過失、錯誤或尴尬情境引發的強烈羞愧感。
- 適用場景:常見于文學描寫或口語中,如“他的謊言被揭穿後,頓時赧顔汗下”。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面紅耳赤、無地自容(需結合語境選用)。
- 反義詞:面不改色、泰然自若。
5. 注意事項
該成語帶有較強的情感色彩,使用時需貼合語境,避免濫用。例如,輕微尴尬不宜用“赧顔汗下”,而應用“不好意思”等通俗表達。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好逑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赧顔汗下》的意思
赧顔汗下(nǎn yán hàn xià)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因羞愧、害怕、慌張等而臉上泛起紅暈的表情。這個詞也可以形容人在緊張或尴尬的情況下臉頰泛紅的樣子。
拆分部首及筆畫
《赧顔汗下》這個詞由5個漢字組成,其中的“赧” 是由赤部和钅部組成:赤部代表赤色,钅部代表金屬,總共擁有11個筆畫;“顔” 是由頁部和彡部組成:頁部代表面貌,彡部代表彩色,總共擁有13個筆畫;“汗” 是由氵部和幹部組成:氵部代表水,幹部代表旁旁,總共擁有6個筆畫;“下”是由丨部和一部組成,總共擁有5個筆畫。
來源
《赧顔汗下》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莊子·齊物論》。在《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句話:“赧者,赤也,言其色赤也;顔者,言其陽也,喜也;汗者,言其陰也,憂也。”這句話描述了人在陽光下,面頰因為羞愧、驚訝或緊張而變得泛紅,并開始出汗的情況。慢慢地,這句話的意義不再被直接引用,而是演變成成語“赧顔汗下”。
繁體
《赧顔汗下》的繁體字是“黯顏汗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作“赧顏汗下”。
例句
人們可以使用“赧顔汗下”來形容一個人因為尴尬而臉紅出汗的情況。例如:小王在面試時回答問題時,緊張得赧顔汗下。
組詞
組詞的例子:赧然、赧顔、汗漬、汗顔
近義詞
近義詞的例子:羞怯、羞澀、尴尬、驚訝
反義詞
反義詞的例子:平靜、無動于衷、自信、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