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待旦的意思、秉燭待旦的詳細解釋
秉燭待旦的解釋
執燭以待天明。言心情迫切,夜不能寐。《水浒傳》第九五回:“ 宋江 秉燭待旦。” 郭沫若 《行路難》下三:“他接着便說出了一段‘秉燭待旦’的故事來。”
詞語分解
- 秉燭的解釋 謂持燭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漢中漾舟》詩:“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宋 梅堯臣 《送道損司門》詩:“朝看不足暮秉燭,何暇更尋桃與杏。”《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燭看書。”《紅樓
- 待旦的解釋 .等待天明。《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民困則多離叛,其禍必振矣。可不戰戰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慮危乎?”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請君待旦事長鞭
網絡擴展解釋
“秉燭待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拼音:bǐng zhú dài dàn
- 字面意思:手持點燃的蠟燭等待天亮(“秉”指手持,“旦”指早晨)。
- 比喻義:
- 形容勤奮學習或工作,通宵達旦、不辭辛勞;
- 形容心情急迫,因焦慮或期待而徹夜難眠。
出處與典故
- 主要文獻來源:
- 明代施耐庵《水浒傳》第九五回:“宋江秉燭待旦。”
- 元代馬緻遠《陳抟高卧》第四折:“披衣據床,秉燭待旦。”
- 現代引用:郭沫若《行路難》中也曾用此成語描述人物狀态。
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可形容學習态度或急切心情。
- 例句:
- “他為了備考,秉燭待旦,最終取得佳績。”
- 瞿式耜與張同敞“秉燭待旦,銷磨空城一夜”(朱東潤《張居正大傳》)。
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坐以待旦(強調徹夜等待)。
- 反義詞:避實擊虛(側重策略選擇,關聯性較弱,需謹慎使用)。
該成語兼具“勤奮”與“急切”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是通過“持燭待天明”的意象,展現堅持或焦灼的狀态。更多用法可參考《水浒傳》《陳抟高卧》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秉燭待旦》這個詞的意思是夜晚握着蠟燭等待天亮的意思。它是由四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秉(禾字旁,6畫),燭(火字旁,10畫),待(彳字旁,9畫),旦(日字旁,5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文人雅士中很常見。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是《秉燭待旦》這個詞是比較古老的,所以它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下面是一些例句:
1. 昨晚我秉燭待旦,終于寫完了這篇作文。
2. 她每天都秉燭待旦地準備考試。
與《秉燭待旦》相關的組詞有:秉燭、待旦。
與《秉燭待旦》意思相近的詞有:守夜。
與《秉燭待旦》意思相反的詞有:白晝。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