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讦的意思、剛讦的詳細解釋
剛讦的解釋
謂剛直而不能容人之過。《舊唐書·李吉甫傳》:“ 絳 性剛訐,於上前互有争論,人多直 絳 。”《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四年》:“ 隗 性剛訐,當時名士多被彈劾, 睿 率皆容貸,由是衆怨皆歸之。”
詞語分解
- 剛的解釋 剛 (剛) ā 硬,堅強,與“柔”相對:剛強。剛直。剛烈。剛勁(姿态、風格等挺拔有力)。剛健。剛毅。剛決。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恰好,恰巧:剛剛(.恰好;.才)。剛好。 才:剛才。剛來就走。 姓
- 讦的解釋 讦 (訐) é 揭發别人的隱私或攻擊别人的短處:攻讦。告讦。 '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剛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ng jié,其核心含義指性格剛直且直言不諱地揭露他人過錯,常因過于嚴厲而缺乏包容性。以下是具體解析:
1.字義分解
- 剛(gāng):本義為堅硬、堅強,引申為性格剛強、不屈不撓。
- 讦(jié):指揭發、攻擊他人短處或過錯,帶有直言批評的意味。
2.詞義内涵
- 剛直不阿:強調性格正直、不妥協,如《舊唐書》中“絳性剛訐”即指李絳為人剛正。
- 缺乏包容:因過于嚴厲,易與他人産生沖突。例如《資治通鑒》提到隗(wěi)因“剛訐”彈劾名士,導緻衆怨。
3.文獻用例
- 曆史記載:常見于史書對官員性格的描述,如“剛訐”者多因直言進谏或彈劾同僚而聞名,但也因此樹敵。
- 語境特點:多用于評價人物性格,含褒貶雙重色彩——既肯定其正直,又暗指處事不夠圓融。
4.近義詞與對比
- 近義詞:剛直、耿介、峭直(均強調正直,但“剛讦”更突出揭發他人)。
- 反義詞:圓滑、柔婉(指處事靈活或性格溫和)。
“剛讦”常用于形容性格剛強、敢于直言卻缺乏包容性的人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剛讦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剛讦的意思
剛讦是一個成語,意為剛正不阿、公正無私。
剛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剛讦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剛”和“讦”。其中,“剛”的部首是“刂”(刀),共有兩筆;“讦”的部首是“言”(讠),共有七筆。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剛讦的來源
剛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被廣泛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和為官清正廉潔。
剛讦的繁體寫法
剛讦的繁體寫法為「剛諫」。
剛讦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剛讦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古字形态需要參考古代書法和銘刻等文物。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剛讦的例句
他一直保持剛讦的原則,從不受任何利益的幹擾。
剛讦的組詞
剛讦沒有固定的搭配詞組,但可以與其他形容詞、副詞搭配使用,如“極其剛讦”、“始終剛讦”等。
剛讦的近義詞
剛讦的近義詞包括:廉潔、清廉、正直。
剛讦的反義詞
剛讦的反義詞包括:阿谀奉承、不公正、私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