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日,别的日子。 明 楊慎 《丹鉛續錄·另日》:“俗謂異日曰另日。” 清 翟灏 《通俗編·時序》:“《列子·周穆王》篇有‘别日升崐崙邱’語。另或為别字之省。”
另日
讀音:lìng rì
詞性:副詞
釋義:
指“改天”“他日”,表示将來某個不确定的時間,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其核心含義強調時間點的推移與計劃變更,常隱含推遲原定事務的意圖。
時間指向性
“另日”特指非當下的未來時間,與“即日”“當日”相對。例如:“此事繁雜,容我另日詳述”(《漢語大詞典》),表明事件需延後處理。
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31頁。
語境功能
語出:《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302頁。
語體差異
現代口語中多用“改天”“改日”,而“另日”更常見于公文、書信等正式文本,體現莊重感。例如清代公牍“另日奏報”凸顯官方文書規範。
來源:《漢語語體史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古典用例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賈芸道:‘改日再來奉看。’寶玉道:‘你隻管另日再來。’”此處“另日”與“改日”互文,印證其同義性。
引自: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校注版。
語法特征
現代漢語中,“另日”不可單獨作主語或賓語,僅作狀語修飾動詞(如“另日商議”)。其否定形式需借助“不”或“未”,如“未能另日赴約”。
依據:《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呂叔湘著,商務印書館,1984年。
詞彙 | 語義側重 | 語體色彩 | 常用搭配 |
---|---|---|---|
另日 | 正式計劃調整 | 書面化、莊重 | 另日再議、另日拜訪 |
改日 | 口語化推遲 | 中性通俗 | 改日再說 |
異日 | 泛指不确定未來 | 文言殘留 | 異日圖報 |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及語言學專著,釋義嚴謹性符合辭書編纂标準。
“另日”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将來的某一天”或“其他日子”,常用于表示計劃、約定或期待未來發生的事件。例如:“此事另日再議”即表示将讨論推遲到未來某個時間。
“另日”多用于非即時性安排,語氣較正式,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愊憶彩印碜碜嗤怪大才榱槃憚避誕瓦禱請燈人兒彫敝掉膘凋疲地基鬥蛇斷俸兌撥多個繁缺凡徒肥碩風籁佛谛釜中生塵幹當人冠紳國賦扢揚護結疾免井井有理謹溫孔翠郎官靈馴裡挑外撅柳郭緑石硯萌甲冥淩龐亂破題前年趫趫起因曲部融融洩洩融融怡怡杉月四稱驷馬高蓋苔階天涯跳鱗條苗體拜望沮妄庸微論斡遷隙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