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勝則離的意思、禮勝則離的詳細解釋
禮勝則離的解釋
指禮節過分,親屬也顯得疏遠了。
出處:
《禮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别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 * 治行矣。
詞語分解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 離的解釋 離 (離) í 相距,隔開:距離。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分開,分别:分離。離别。離開。離散(刵 )。離職。離異。離間(刵 )。支離破碎。 缺少:辦好教育離不開教師。 八卦之一,代表火。 古同“罹”
網絡擴展解釋
“禮勝則離”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禮記·樂記》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意思:禮節過于繁複或形式化,反而會導緻人與人之間的疏遠。
- 深層含義:強調“禮”需與情感(如“樂”)保持平衡。若過度強調外在禮節而忽視内在情感聯繫,人際關系會變得冷漠、疏離。
出處與背景
- 經典出處:出自《禮記·樂記》中的“樂勝則流,禮勝則離”,與“樂”的特性形成對比。樂代表情感的共鳴,禮代表秩序的規範,二者需相輔相成。
- 儒家思想:體現了儒家“中庸”理念,主張禮樂并重,避免極端。例如,提到“太有禮貌了,反而會顯得孤僻”,正是對這一思想的現實化解讀。
現實意義
- 社交警示:在人際交往中,若過分拘泥于形式(如客套話、儀式),可能掩蓋真誠的情感表達,反而産生距離感。
- 管理啟示:組織或家庭中,若規則過于嚴苛、缺乏人情味,也可能導緻成員關系疏離。
例句參考
- 他待人接物總是滴水不漏,但“禮勝則離”,同事們反而覺得難以親近。
- 傳統文化強調“禮樂相濟”,正是為了避免“禮勝則離”的弊端。
擴展閱讀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樂記》原文或儒家禮樂思想的相關研究(如、6的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勝則離
“禮勝則離”是一個成語,意為如果過分追求形式上的禮節而忽視了人際關系的真實性,適得其反,反而會疏離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這個成語的拆分為:“礻”是它的部首,表示與禮儀相關;“勝”有八畫;“則”有八畫;“離”有九畫。
來源
“禮勝則離”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後來成為一個廣為流傳的成語。
繁體
繁體字為「禮勝則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成語“禮勝則離”在漢字寫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意義和用法并無變化。
例句
他很注重禮儀,但有時候過于拘泥于形式,禮勝則離,導緻了與身邊的人疏遠。
組詞
禮儀、勝利、離開。
近義詞
禮多人不怪、禮尚往來。
反義詞
真誠親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