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畏懼。《戰國策·魏策二》:“ 魏王 之愛習 魏信 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惡嚴尊 秦 也,明矣。” 鮑彪 注:“惡,猶憚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説直説變,無所畏惡。”
(2).忌恨;憎惡。《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知 漢王 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今見我毀壞,顔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録其兄弟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采薇翁》:“前進嚴飭之策,士兵已畏惡之,至此益相憾怨。”
“畏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畏懼
指因害怕而産生的躲避或忌憚心理。
忌恨;憎惡
表示因不滿或敵視而産生的負面情緒。
在中醫語境中,“畏”與“惡”可表示症狀輕重的差異。例如“畏風”指輕微怕風,“惡風”則程度更重。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文獻,後逐漸分化出“畏懼”與“憎惡”兩種含義。需注意,古漢語中“惡”常通“憚”(畏懼),需結合上下文辨析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出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等原典,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來源、3)。
《畏惡》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害怕、厭惡或避開某種人或事物。
《畏惡》的拆分部首是「田」和「心」,其中「田」為上部首,表示與農業有關的事物;「心」為下部首,表示與心理、情感有關的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畏惡》的總筆畫數為10。
《畏惡》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中,「畏」的繁體字為「畏」,而「惡」的繁體字為「惡」。
在古時候,「畏惡」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無法提供詳細信息。
以下是關于《畏惡》用法的一些例句:
1. 他一直畏惡蛇類動物,從不敢靠近。
2. 女孩畏惡那個男生的行為舉止。
3. 這座廢棄的房屋被人們所畏惡,很少有人願意靠近。
與《畏惡》相關的組詞有:畏縮、畏懼、惡心、惡化等。
與《畏惡》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懼怕、害怕、厭惡、讨厭等。
與《畏惡》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喜愛、欣賞、喜歡、吸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