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惡的意思、畏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惡的解釋

(1).畏懼。《戰國策·魏策二》:“ 魏王 之愛習 魏信 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惡嚴尊 秦 也,明矣。” 鮑彪 注:“惡,猶憚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説直説變,無所畏惡。”

(2).忌恨;憎惡。《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知 漢王 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今見我毀壞,顔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録其兄弟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采薇翁》:“前進嚴飭之策,士兵已畏惡之,至此益相憾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畏惡"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需結合兩個單字的本義及古籍用例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文獻,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既畏懼又厭惡的心理狀态或行為表現。強調對某人或某事同時懷有害怕與憎惡的複雜情感,常因對象具有威脅性、可怖性或令人極度反感而引起。

二、字源解析與古籍例證

  1. "畏":《說文解字》釋為"惡也",本義指恐懼、害怕。如《論語·子罕》:"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論語》通行本)
  2. "惡":本義指憎恨、讨厭。《廣韻》注:"憎惡也"。如《孟子·公孫丑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來源:《廣韻》;《孟子》通行本)
  3. 複合義:二字連用強化情感矛盾性。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病)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後世注家以"畏惡"形容桓侯對良醫勸誡的回避與抵觸心理(既懼其言中病情,又厭其直言)。(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及曆代注疏)

三、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現多見于文言色彩濃厚的文本或學術論述中,用以描述: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畏惡"詞條釋義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單字釋義及複合詞例證
  3. 《說文解字》《廣韻》等字書古籍文獻
  4. 《史記》經典案例及曆代注疏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畏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畏懼
    指因害怕而産生的躲避或忌憚心理。

    • 例證:
      《戰國策·魏策二》提到“畏惡嚴尊秦”,指魏王對秦國的畏懼;
      三國劉劭《人物志》中“無所畏惡”形容人直言不諱、毫無忌憚的心理狀态。
  2. 忌恨;憎惡
    表示因不滿或敵視而産生的負面情緒。

    • 例證: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因劉邦“畏惡其能”而稱病避嫌;
      《漢書》中李夫人擔心漢武帝因她容貌毀壞而“畏惡吐棄”自己。

二、擴展應用

在中醫語境中,“畏”與“惡”可表示症狀輕重的差異。例如“畏風”指輕微怕風,“惡風”則程度更重。

三、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文獻,後逐漸分化出“畏懼”與“憎惡”兩種含義。需注意,古漢語中“惡”常通“憚”(畏懼),需結合上下文辨析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出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等原典,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來源、3)。

别人正在浏覽...

百輩白桦卑劇陛兵不料量側帽襜幄陳粟創設跌跌爬爬地爐遁世長往惡候鳳管蜂目豺聲烽區咈忤肛表關輔毫铦僵殕建瓴高屋鲛館金鼓連天津際筋脈金觞啾喧記要捐職俊品快馬子涼葉料揀靈芝領紙慢欺悶哽刨削陪酒偏寵酺聚情不自已去掉熔體山系什麼人霜浄書令蜀洛私學堂挑嘴提單停僮銅焦投腦酒推敵吳泉铦锷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