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鹌鹑的意思、鬥鹌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鹌鹑的解釋

亦作“鬭鵪鶉”。一種博戲。相傳始于 唐 代, 玄宗 時 西涼 人進獻鹌鹑,能隨金鼓節奏争鬥,宮中養以為戲。後即流行民間。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一》:“ 江 北有鬭鵪鶉,其鳥小而馴,出入懷袖,視鬭雞又似近雅。” 清 葛元煦 《滬遊雜記》十一:“ 滬 人霜降後喜鬭鵪鶉,畜養者以繡囊懸胸前,美其名曰冬興将軍……鬭時,貼标頭分籌馬,每鬭一次謂之一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鬥鹌鹑”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傳統娛樂活動

  1. 起源與發展
    鬥鹌鹑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博戲,相傳始于唐代。唐玄宗時期,西涼人進獻鹌鹑,這些鹌鹑能隨金鼓節奏争鬥,宮中以此為戲,後逐漸在民間流行。明清時期,該活動在文獻中亦有記載,如明代《五雜俎》提到“江北有鬥鹌鹑”,清代《滬遊雜記》描述滬人霜降後喜鬥鹌鹑,稱為“冬興将軍”。

  2. 活動形式與規則

    • 主要流行于山東棗莊薛城區,每年初冬舉行,參與者多為農民閑暇時的消遣。
    • 以雄性鹌鹑為主角,雌性僅用于誘捕野鹌鹑。鹌鹑按年齡和羽毛分為“處子、早秋、探花、白堂”四類,其中“白堂”最善鬥,春節後羽毛豐滿時争鬥性最強。
    • 規則強調野生鹌鹑的野性,家養或雌性鹌鹑不參與争鬥。

二、成語比喻義

該詞也可作為成語使用,字面指“為争奪鹌鹑而争吵”,引申為因瑣事引發無謂的争鬥,含貶義。例如形容因小事争執不休的場景。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地域差異,可參考《五雜俎》《滬遊雜記》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鹌鹑(dòu ān chún)是一個指代遊戲或比賽的詞語。下面将逐一解析相關内容: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鬥(dòu):左右結構,左邊是立刀旁,右邊是鬥字頭,共5畫。 - 鹌(ān):鳥類字,上下結構,上邊為省略的“鳥”字,下邊為“安”字,共16畫。 - 鹑(chún):右邊為“鳥”字,上邊則是重疊寫的兩個“春”字,共16畫。 2. 來源: 《鬥鹌鹑》一詞最早見于《題蒲箴序》:“欲有所得,今以鹌鹑雞蓄之則最可。鬥鹌鹑,商賈所競,又幸胥訶其早定。”可見這個詞可能指的是商賈之間為了獲取利益而競争的比賽。 3. 繁體: 鬥鵑鶉 (dòu juān chún)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浮雕和篆刻中的描繪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差異可能涉及字形的細微差異,無法一一詳述。 5. 例句: - 我們今天要進行一場鬥鹌鹑比賽。 - 商場裡的鬥鹌鹑都非常緊張。 6. 組詞: 鹌鹑蛋(ān chún dàn)、鹌鹑肉(ān chún ròu) 7. 近義詞: 力争、奮鬥 8. 反義詞: 合作、合謀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