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将幾終,歲且更始。” 鄭玄 注:“言日月星辰運行于此月,皆周匝于故處也。次,舍也。紀,會也。”後因以“窮紀”為農曆十二月的代稱。 南朝 齊 謝朓 《高松賦》:“至於星迴窮紀,沙雁相飛。”《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 唐 楊炯 《祭汾陰公文》:“月窮紀兮日上丁,籍白茅兮無咎。”
(2).全部記載。《文選·陸機<吳趨行>》:“淑美難窮紀,商榷為此歌。” 李善 注引《國語》 賈逵 注:“紀,猶録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數丈後,愈轉愈廓,玉筍左右森羅,升降曲折,杳不可窮紀。”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緒言:“人道之苦無量數不可思議,因時因地苦惱變矣,不可窮紀之。”
“窮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和來源可綜合多個文獻考證:
農曆十二月的代稱
源自《禮記·月令》記載:“季冬之月,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其中“紀”指日月運行的周期終點,鄭玄注“紀,會也”,即日月星辰在此月完成一輪循環,故以“窮紀”代指十二月。
該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南朝謝朓《高松賦》中“星迴窮紀”,以及梁元帝《纂要》将十二月别稱為“窮紀”。
全部記載
此釋義側重于“窮”的“窮盡”之意,指對事物完整、詳盡的記錄。例如唐代楊炯《祭汾陰公文》中“月窮紀兮日上丁”,即暗含時間完整記載的意象。
補充說明
“窮紀”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研究古典文獻或詩詞解析中。其核心語義均圍繞“終結”“完整”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窮紀》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某個時期或某個地區的貧困狀況。它指的是社會上大量人民貧困、生活困頓的時期,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長期處于貧困狀态。
《窮紀》的拆分部首為穴(xué)和禾(hé),由4筆組成。
《窮紀》一詞來源于漢語。字面意思是“窮人的時代”,是對特定曆史時期或地區貧困的描述。
《窮紀》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窮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窮字的變體有很多。例如:窮、笻、詵等。不同的變體可能在字形上有微小的差異,但含義基本相同。
1. 在那個歲月中,窮紀笃行,大多數農民生活貧困潦倒。
2. 他們一家已經過了十年的窮紀,終于在努力下逐漸走出困境。
窮困、紀事、貧苦、年代、潦倒等
貧困、貧窮、困頓、貧苦、窮困潦倒
富裕、富足、富有、財富、富裕時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