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獻納使的意思、獻納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獻納使的解釋

唐 時匦院主持人,專管臣民書奏之官。原稱匦使。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武後 時,投匭者或不陳事,而謾以嘲戲之言。乃置使閲其書奏…… 明皇 以‘匭’字聲似鬼,改‘匭使’為‘獻納使’。 乾元 初,復其舊名。” 唐 杜甫 有《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詩。參見“ 匭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獻納使是中國古代職官名稱,特指唐代設置的臨時性財政官員,主要負責地方賦稅征收與貢物管理。其職能包含兩個核心維度:一是“獻”即代朝廷接收地方進獻的物資,二是“納”即統籌賦稅征繳事宜,故《唐代職官考》将其定義為“掌賦斂、貢獻之專使”。

該官職常見于唐玄宗至德宗時期,多由禦史台官員兼任,具有監察與財政雙重屬性。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天寶年間為籌措軍費,朝廷“遣禦史分道充獻納使,督課錢帛”,體現出戰時財政管理的特殊需求。至建中元年(780年)推行兩稅法後,隨着中央財政體系改革,獻納使逐漸被度支使、鹽鐵使等常設官職取代。

網絡擴展解釋

獻納使是唐代設立的官職,主要職責是管理臣民上書事務。以下是綜合解釋:

  1. 職能與機構歸屬
    獻納使為唐代匦院(專管投書申訴的機構)的主持人,負責審閱臣民通過“匦”(銅制投書箱)提交的奏章,确保内容符合規範。武則天時期曾因投書内容混雜戲谑之言,增設此職以加強審核。

  2. 名稱演變
    該官職原名“匦使”,因唐玄宗認為“匦”字發音類似“鬼”不吉利,遂更名為“獻納使”。乾元年間(758-760年)又恢複舊稱。

  3. 曆史記載與文學關聯
    宋代王谠《唐語林·補遺一》記載了其改名緣由,杜甫在《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一詩中亦提及此職,側面印證其存在。

  4. 職能擴展
    除審核奏章外,獻納使還可能涉及地方治理事務,如清代鮑源深所著《獻納》中提到禁鴉片等舉措,但此内容可能為同名書籍的擴展記錄。

需注意,上述信息主要源自古代文獻片段,具體職能可能隨朝代更疊有所變化。建議結合《唐六典》《新唐書》等權威史料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柏皇霸陵岸抱法處勢寶所巴山波腳不正之風豺狼當路焯然尺一書牀衽垂腴淡簡倒扁兒倒睫丁一确二杜絕方略放屁添風分鸾偾轅負案剛婞呷蛇龜公王寡拉琀玉黃蜨滑塌精光回飙互異堅彊進競窠段涼菲籠蒙冒而咕咚帽套迷霧恁底泥媳婦弄丸庖鼎憑舟欠阙千乘之國氣奪七條齊味缺吃少穿如龍似虎入緒龆歲童雞未合隈蔚窩窩鞋賢厚脅恐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