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生的意思、廪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生的解釋

明 清 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廪膳生。 明 初生員有定額,皆食廪。其後名額增多,因謂初設食廪者為廪膳生員,省稱“廩生”,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省稱“增生”。又于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省稱“附生”。後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其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可補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歲貢。 清 制略同。參閱《明史·選舉志一》《清史稿·選舉志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生,是中國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下的一種生員(秀才)資格稱謂,指在府、州、縣學中享受官府定額錢糧補助的生員。其核心含義與特點如下:

  1. 基本定義與核心待遇 廪生全稱為“廪膳生員”。“廪”指糧倉,“膳”指膳食,“廪膳”即指官府供給的糧食和生活補助。廪生是經過嚴格考試選拔出來的優秀生員,其最顯著的特征是由官府按月或按季發放廪米(糧食)和一定數量的膏火銀(生活費),以保障其專心向學。這類似于獲得官方的獎學金或生活津貼。《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

  2. 職責與特權 廪生不僅享有經濟補助,還承擔一定的職責并擁有相應特權:

    • 職責: 最重要的職責是為初次參加縣試、府試的童生作保,稱為“認保”或“廪保”。廪生需擔保所保童生身家清白(非倡優皂隸子孫等)、無冒籍(非冒充本地籍貫)、無匿喪(父母喪期未滿不得應試)等。若所保童生出現問題,廪生要負連帶責任。
    • 特權: 在生員群體中地位較高,有資格優先被選為歲貢生(選拔進入國子監學習的一種途徑)。在學宮(地方官學)中也常被視為學長,協助教官管理其他生員(增生、附生)。
  3. 選拔與名額 廪生資格并非終身制,需要通過定期的考試(主要是歲試和科試)來維持或重新獲得。其名額由朝廷規定,府學、州學、縣學各有固定的廪生員額(例如府學40名,州學30名,縣學20名,具體數額各時期略有不同)。隻有在歲、科兩試中成績名列前茅的生員(通常是前列的一等生員),才能按序補為廪生。當廪生因出貢、中舉、丁憂、病故等原因出現空缺時,由成績優異的增生(享受補助但無廪米)或附生(不享受補助)遞補。

  4. 地位變化與廢除 廪生制度在明清時期是科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士子向上晉升(考取舉人、進士)的重要階梯之一。然而,隨着科舉制度的僵化和清末社會變革,廪生的實際地位和影響力在後期有所下降。最終,隨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的正式廢除,廪生這一稱謂及其代表的身份和待遇也隨之消亡。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廪生是中國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生員身份,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地位 廪生全稱“廪膳生員”,是府、州、縣學的正式學生。在秀才群體中屬于最高等級,享有官府發放的廪膳(生活補助),相當于現代的公費生。其地位高于“增生”(增廣生員)和“附生”(附學生員)。

二、選拔機制

  1. 明代初期:所有生員皆享廪膳,後因名額擴充,僅初設生員保留廪生資格。
  2. 清代制度:需通過歲考(年度考試)、科考(科舉資格考試)取得一等成績者,方可晉升為廪生。

三、特權與職責

  1. 經濟待遇:按月領取銀米補助(如清代約1-2兩白銀),是秀才中唯一享有穩定收入的群體。
  2. 社會職能:具有為童生(考秀才者)作保的資格,可通過收取擔保費獲得額外收入。
  3. 晉升通道:資深廪生可優先選拔為“歲貢生”,進入國子監深造。

該制度自明初延續至清末科舉廢除(1905年),前後存在約500年。其等級劃分體現了科舉體系中對學業成績與資曆的雙重考核機制。

别人正在浏覽...

百忙卑促餅金兵彊則滅不中聽采鱗嘗湯戲車戰搗賣雕鸢嫡出疊掌豆奶兜圍多神教反經行權非論分房減口封金挂印鳳轺杆兒幹撓狗盜雞鳴狗屁鬼藏海站含糊不清合落兒閧聚黃砂花色貨赇绛衣大冠譏揣岌岌不可終日禁筦寄訊隽材儁識靈歆靡然鄉風弄影強起氣泵翣菨傷閡沈屑實租水稾棠溪騰霜骢同義詞吞舌箨粉王阙妄自尊大文彙閣烏陽下馬下鍬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