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彙閣的意思、文彙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彙閣的解釋

清 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在今 江蘇省 揚州市 大觀堂 。 乾隆 四十五年(1780年)修建, 鹹豐 四年(1854年)毀于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彙閣是中國清代重要的官方藏書樓之一,其名稱與功能可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曆史文獻作如下解釋:

一、基礎釋義

“文彙閣”專指清代乾隆時期在江蘇揚州建造的皇家藏書樓,屬“江南三閣”之一(另兩閣為文宗閣、文瀾閣)。“文”指文化典籍,“彙”意為彙聚、彙集,整體命名體現“彙聚天下文獻”的核心功能。

二、曆史溯源與權威定位

據《四庫全書總目》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貯藏《四庫全書》副本,于揚州天甯寺西側興建文彙閣。其建築仿甯波天一閣規制,三層六間,黑瓦綠牆,屬典型的清代官式藏書建築。作為國家文化工程載體,其權威性直接關聯《四庫全書》的編纂體系,代表清代官方文獻收藏的最高标準。

三、核心文化功能

文彙閣核心職能為典藏《四庫全書》副本。據《揚州畫舫錄》載,閣内分層貯藏經、史、子、集四部書籍共6144函,設專職人員管理并定期曝書防蛀。區别于僅供禦覽的内廷四閣,江南三閣(含文彙閣)有限度對士子開放閱覽,推動典籍公共化傳播。

四、曆史結局與文化象征

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占揚州,文彙閣毀于戰火,藏書盡焚。其存續時間雖僅73年,但作為“康乾盛世”文化标志之一,象征中國古代官府藏書制度的頂峰,亦體現揚州作為江淮文化樞紐的地位。

命名考據補充:“文彙”之名承襲紫禁城文淵閣範式,其中“彙”字強調對分散文獻的系統整合,與《四庫全書》“彙千古群書”的編撰理念相呼應(參考《清史稿·藝文志》)。


文獻依據來源:

  1. 《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揚州畫舫錄·卷四》(李鬥著,清代史料筆記)
  3. 《中國藏書樓通史》(傅璇琮、謝灼華主編)
  4. 《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六·藝文志》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文彙閣”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文彙閣是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七大皇家藏書樓之一,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大觀堂内。其名稱中“彙”有彙聚、積累之意,體現了藏書閣的文化屬性。

二、曆史沿革

  1. 修建背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存放《四庫全書》而建,屬于乾隆南巡期間的文化工程。
  2. 存續時間:曆經74年,于鹹豐四年(1854年)毀于太平天國戰火,藏書與建築一同焚毀。

三、地位與功能

四、現狀與紀念

五、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文彙閣”作為成語,形容文化底蘊深厚的書店或圖書館,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考證或複建進展,可參考地方志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便郡邊寨标位布素材士練兵馳輝辭辯掂折滴水檐東坰頓折幡纚負绁膏泉高宗刻象觥籌共允關慮好惡殊方阖阊涸漁賀召嚼征捷敏襟劍記認寄政駃烈寬心窺閃老狗嶙嶒領颚銮音祿使南卷能幹怒艴炮手辟命挈杅傾囊相助親庭勸激曲意山蔥商賜聖殿紳衿使見識視同陌路收據雙绉稅制說大口算擇特絶天寒地凍聞樣希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