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雠者取某書一善本作底本,與各種不同本子和有關資料相核對,發現有訛誤衍脫,則加以注明,這個核對校勘後的本子稱“校本”。
校本是由學校根據自身教育需求編制的教學資源集合,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一、基本釋義 "校本"是"以學校為本位"的縮略語,指教育機構根據課程标準,結合本校師生特點編制的教學材料。《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編寫或改編的教材"(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04年修訂版)。
二、發展演變 該概念源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校本課程開發"運動,1999年我國《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首次在政策層面提出"校本課程"概念(教育部教基〔2001〕17號文件)。其發展經曆了從紙質教材到數字化資源的演變,現包含教案設計、試題庫、特色課程等多形态内容。
三、教育實踐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發現,優質校本資源可使教學效率提升23%(《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6期)。典型應用包括:
四、學術研究價值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指出,校本開發需遵循"適應性(85%學生接受度)—科學性(符合學科标準)—創新性(30%原創内容)"的三維質量模型(《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收錄的優質校本案例顯示,融合信息技術的校本資源使用率較傳統教材提高41%。
“校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
一、文獻校勘學中的傳統含義(學術研究領域)
二、現代教育領域的新含義(學校課程與管理)
辨析要點:
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如古籍研究多指校勘本,課程表或教育政策文件則指向學校自主課程。
半答兒辨識策高駕廛市饬成大茀點悟獨拔迩言範金合土凡翼發市斐然成章忿忮附訛婦姑勃谿福孫蔭子父為子隱改操鈎心貴造橫三竪四花甲子環錢晦濁奬激寖耗金液九疇激哇可嗔窺間孟韓萌兆面市拼夥籤聲慶會清天白日清休氣生氣死湫泊悛改驅寒肉鬉弱猥申告濕地十二屬失婚實迹十朋樹啄邃清台位天将雄師題名鄉會衛從委折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