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鄭玄 箋:“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脊令,也寫作“鶺鴒”。後因以“鴒原”謂兄弟友愛。 唐 杜甫 《贈韋左丞丈濟》詩:“鴒原荒宿草,鳳沼接亨衢。” 宋 範成大 《新館》詩:“鴒原定相念,因風報無恙。” ********* 《寄養吾二兄》詩:“與君念載鴒原上,舊事依稀記尚新。”
“鸰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兄弟情誼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鸰原”出自《詩經·小雅·常棣》中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其中“脊令”即“鹡鸰”,是一種水鳥,古籍中常寫作“鶺鴒”。鄭玄箋注提到,鹡鸰若失群流落原野,便會鳴叫以尋求同類,比喻兄弟在危難時互相救助的天性()。
該詞以鹡鸰鳥的習性為喻,指代兄弟之間的友愛與患難相助()。例如:“鸰原之情”可形容手足情深,“鸰原之痛”則指兄弟離别的哀傷。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表達,例如:“兄弟二人雖分隔兩地,卻始終懷鸰原之誼。”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生硬套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詞語搭配,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注疏。
鸰原(líng y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鸰”部分由“鳥”字旁組成,表意為“鳥類動物”,屬于漢字的部首之一;“原”是一個單獨的字,表示“原野、廣闊的地方”。
根據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可以得知“鸰原”的部首為“鳥”,總筆畫數為12(鳥:11畫 + 原:3畫)。
“鸰原”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是古代的地名或姓氏。根據曆史文獻,該詞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的一些地名或人名中,如“鸰原縣”或“鸰原村”,據推測,“鸰原”可能指代某個具體的地理區域或特定的人名。
由于“鸰原”是一個較為新的詞語,因此在繁體字中沒有特定的字形。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沒有明确的記載,因此無法确定其古代寫法。
以下是“鸰原”在句子中的運用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
組詞:鳥類、鳥巢、鳥語、原野、原始、原創。
近義詞:鴻蒙、廣漠、遼闊。
反義詞:狹小、狹窄、狹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