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郑玄 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於急难。”脊令,也写作“鶺鴒”。后因以“鴒原”谓兄弟友爱。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诗:“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宋 范成大 《新馆》诗:“鴒原定相念,因风报无恙。” ********* 《寄养吾二兄》诗:“与君念载鴒原上,旧事依稀记尚新。”
“鸰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兄弟情谊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鸰原”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中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其中“脊令”即“鹡鸰”,是一种水鸟,古籍中常写作“鶺鴒”。郑玄笺注提到,鹡鸰若失群流落原野,便会鸣叫以寻求同类,比喻兄弟在危难时互相救助的天性()。
该词以鹡鸰鸟的习性为喻,指代兄弟之间的友爱与患难相助()。例如:“鸰原之情”可形容手足情深,“鸰原之痛”则指兄弟离别的哀伤。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表达,例如:“兄弟二人虽分隔两地,却始终怀鸰原之谊。”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生硬套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或词语搭配,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诗经》注疏。
鸰原(líng yuá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其中,“鸰”部分由“鸟”字旁组成,表意为“鸟类动物”,属于汉字的部首之一;“原”是一个单独的字,表示“原野、广阔的地方”。
根据部首和笔画进行拆分,可以得知“鸰原”的部首为“鸟”,总笔画数为12(鸟:11画 + 原:3画)。
“鸰原”的来源并不明确,可能是古代的地名或姓氏。根据历史文献,该词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些地名或人名中,如“鸰原县”或“鸰原村”,据推测,“鸰原”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地理区域或特定的人名。
由于“鸰原”是一个较为新的词语,因此在繁体字中没有特定的字形。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无法确定其古代写法。
以下是“鸰原”在句子中的运用以及一些相关的组词:
组词:鸟类、鸟巢、鸟语、原野、原始、原创。
近义词:鸿蒙、广漠、辽阔。
反义词:狭小、狭窄、狭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