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嘉錫 ”。謂朝廷的賞賜。 三國 魏 曹丕 《賜故太尉楊彪幾杖诏》:“昔 孔光 卓茂 ,皆以淑德高年,受茲嘉賜。”《三國志·魏志·華歆傳》“公卿嘗并賜沒入生口,唯 歆 出而嫁之。帝歎息”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曰:“ 歆 居股肱之任,同元首之重,則當公言皇朝,以彰天澤,而默受嘉賜,獨為君子,既犯作福之嫌,又違必去之義,可謂匹夫之仁,蹈道則未也。”《梁書·武帝紀上》:“聖朝永言舊式,隆此眷命。侯伯盛典,方軌前烈。嘉錫隆被,禮數昭崇。”
“嘉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由“嘉”(美好、贊許)和“賜”(給予、賞賜)組成,指君主或上級對下級的恩寵與獎賞,常用于表達對德行或功績的認可。例如《三國志》中記載華歆因德行受賞,即屬此類。
曆史用例
三國時期曹丕在诏書中提到“嘉賜”用于表彰年高德劭者,如孔光、卓茂等賢臣(《賜故太尉楊彪幾杖诏》),體現其作為朝廷正式賞賜的性質。
異體與擴展
亦作“嘉錫”,如《梁書》中“嘉錫隆被”描述帝王對臣子的豐厚賞賜,強調禮儀與尊崇。
現代引申
作為人名時,“嘉賜”寓意吉祥、感恩等美好品質,但此用法為現代擴展,與古代原義有所區别。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描述權威者對下級的褒獎行為,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三國志·魏志·華歆傳》及曹丕相關诏書原文。
嘉賜(jiā c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賜予珍貴、寶貴的禮物或恩惠。
嘉賜的部首是口(kǒu),總共有11個筆畫。
嘉賜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最初的意思是吉祥美好。嘉字表示吉祥,賜字則表示賜予、給予。後來,嘉賜的意義擴展,也表示給予珍貴的禮物、恩惠。
在繁體字中,嘉賜的寫法為「嘉賜」。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嘉賜在古代的寫法為「佳賜」,其中「佳」字表示美好、優秀的意思,「賜」字則表示賞賜、給予。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說明嘉賜的用法:
與嘉賜相關的組詞有:嘉獎、賜予、賞賜。
嘉賜的近義詞包括:恩賜、施予、給予。
嘉賜的反義詞則是:剝奪、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