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向高空或高高地在空中。 三國 魏 曹植 《節遊賦》:“建三臺於前處,飄飛陛以淩虛。”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剔腹背無益之毛,攬六翮淩虛之用。” 清 黃遵憲 《大阪》詩:“江山入眼花光媚,樓閣淩虛海氣豪。”
“淩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ng xū,其核心含義是升向高空或高懸于空中,多用于文學語境中表達輕盈、高遠或超脫塵世的意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升入高空或在高空中飄浮,常用于形容建築物高聳入雲(如“樓閣淩虛”)或人的動作輕盈飄逸(如“淩虛飛下”)。
引申意境
在文學中常帶有超然物外、脫離凡俗的隱喻。例如朱自清《溫州的蹤迹》用“淩虛飛下”形容瀑布的輕盈缥缈。
“淩虛”是一個兼具寫實與寫意的詞彙,既描述物理空間的“高空”,也傳遞超脫、靈動的美學意境。使用時需結合語境,注意“淩”與“淩”的通用性。
《淩虛》(líng xū)一詞是指超越、高于、居高臨下的意思。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淩:水上流動的樣子,有水在上面漂浮的意思。 它包含有“三點水”和“點”兩個筆畫。
虛:空蕩、無實體的狀态。 它包含有“十”和“口”兩個筆畫。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當時的漢字寫法與繁體字有所不同,但在現代漢字中保留了原義和用法。在繁體字中,淩被寫作淩,虛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淩的古代寫法是“戶上暈水”。戶表示門,上表示在門上方,暈水表示水在上方漂浮。虛的古代寫作為“火於餘”。火表示火焰,於表示在火焰上方,餘表示沒有實體,空蕩。
以下是《淩虛》的例句:
1. 他站在高樓的露台上,俯瞰着城市,淩虛世界一覽無餘。
2. 在高山之巅,我感受到了淩虛的自由與激情。
3. 他的思想境界高遠深邃,超越常人,真可謂淩虛。
淩虛的組詞:
淩空、淩登、淩敵
淩虛的近義詞:
高傲、居高臨下、超凡脫俗
淩虛的反義詞:
屈居、低下、卑微
【别人正在浏覽】